張凌云

摘要:目的 研究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與效果。方法 將我院98例于腹部術后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隨機等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前者行綜合護理,后者行常規護理。結果 實驗組胃管拔除、住院與肛門排氣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其疾病的轉歸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于腹部術后,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利于其病情的轉歸及愈后的改善。
關鍵詞:綜合護理;腹部手術;胃管;腸梗阻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
ZHANG Ling-yun
(Hany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Ya'an 6253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the nursing methods of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effect.Methods Will appear from 98 cases of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former line comprehensive nursing,the latter line of routine nursing.Results Experimental gastric tube pulling,be in hospital and the anus exhaust time,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sease outcome,also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In abdominal surgery,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the more conducive to the condition of regression and after improvement.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Abdominal surgery;Tube;Intestinal obstruction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篩選我院2013年6~2015年5月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隨機選取其中既往有明確腹部手術史的9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利用隨機數字分表法,將98例患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組均49例。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18~72歲,平均(45.3±6.9)歲。本組患者中,胃大部切除術者4例;胃穿孔修補術者6例,腸破裂腸修補術者3例;開腹膽囊切除術者10例;闌尾切除術者18例;結腸癌根治術者3例;脾切除術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15~74歲,平均(43.7±6.8)歲。本組胃大部切除術者5例,胃穿孔修補術者6例;腸破裂腸修補術者5例;開腹膽囊切除術者12例;闌尾切除術者16例;結腸癌根治術者3例;脾切除術2例。兩組在年齡及手術方式等方面上,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均不具備任何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98例患者都接受我院的常規治療[1],包括:禁食,禁飲;持續胃腸減壓;灌腸,肛管排氣、抗感染、補液支持對癥,糾正電解質紊亂,理療等治療。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輔以綜合護理干預[2];而對照組,則行常規護理。其中,我院綜合護理措施的主要內容為以下幾點:
1.2.1病情觀察 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以及胃管通暢情況及胃管內引流液體的引流量、顏色情況、腹脹變化情況、肛門排氣情況、腸鳴音變化情況。當發現胃管內無明顯液體引出時,立即檢查胃管是否堵塞或是否有脫出,必要時重置胃管;當發現胃管內引流出呈咖啡色或血性時,立即通知醫師,并采取手術治療;當發現患者腹脹進行性加重、出現腸型及腸鳴音消失、甚至出現腹膜炎體征時,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必要時需急診手術治療;早中晚3次/d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當發現患者體溫逐漸上升并出現發熱現象時,立即給予積極對癥處理并及時通知醫生積極尋找發熱原因,及時采取對因治療。當患者肛門已排氣、腸鳴音恢復正常時,及時給予其飲食指導。
1.2.2穴位按摩及物理治療[3] 早中晚3次/d給予患者大杼穴、天樞穴、上巨虛穴、白環俞穴、足三里等穴位按摩及腹部順時針按摩等物理治療,按摩10 min/次,幫助腸蠕動恢復。
1.2.3心理干預 腸梗阻發生時,患者大多都會產生抑郁、害怕、擔憂以及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其病情的恢復。我們專門給予每位腸梗阻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告訴他們腸梗阻相關的知識及預后,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1.2.4營養支持及飲食指導[4] 當患者禁食時,我們給予其足夠的胃腸外營養支持,當患者排便或肛門排氣后,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營養飲食指導,幫助患者通過循序漸進的飲食安排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因飲食不當造成患者腸梗阻的再次發生或治療的反復。
1.3臨床觀測指標 記錄兩組肛門排氣時間、胃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并對其疾病的轉歸情況進行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的所有數據均以SPSS 20.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比較以t檢驗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胃管拔除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肛門排氣平均時間,見表1。
實驗組在胃管拔除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三方面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比兩組疾病的轉歸情況 分析兩組病例的出院轉歸情況發現,實驗組完全康復出院的患者45例,占91.83%;2例因自覺無效而要求轉上級醫院治療而出院,占4.08%,2例因出現腹膜炎體征而再次行了手術治療,經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出院,占4.09%。對照組完全康復出院的患者36例,占73.46%;4例因自覺無效而要求轉上級醫院治療而出院,占8.16%,9例因出現腹膜炎體征而再次行了手術治療,經再次手術治療后痊愈出院,占28.38%。經兩組對比分析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轉歸預后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有腹部手術史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經正規住院保守治療3~4 d病情可逐漸好轉,腸蠕動會逐漸恢復。住院正規治療措施包括禁食,禁飲;持續胃腸減壓;灌腸,肛管排氣、抗感染、補液支持對癥,糾正電解質紊亂,理療等。如患者在經上述正規保守治療72 h之后,病情無任何好轉,并出現腹痛腹脹加重、腸鳴音消失、甚至胃腸減引流出胃液呈咖啡色或血性、嘔吐頻繁,腹穿時可抽出血性液體。則需立即行剖腹探查、腸粘連松解術或腸排列術。因此,對于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盡早對其進行正規保守治療的同時,進行必要的病情嚴密監測、穴位按摩及物理治療、心理干預以及營養支持和飲食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都是極其重要的。
綜上所述,對于有腹部手術史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在進行正規保守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綜合護理措施護理[5],可明顯縮短患者的胃管拔除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再次手術的概率,對疾病的預后轉歸都會得到明顯的改善。效果良好且安全,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春華.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及護理有效性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10):104-105.
[2]赫怡心,赫惠心.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2,02(10):164-166.
[3]鄭翠娥,穆雙玉.綜合護理預防腹部粘連性腸梗阻的觀察分析[J].當代醫學,2013,(29):121-122.
[4]孫萍,隋艷安.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4):204-205.
[5]張麗,李靜薇.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3):72-75.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