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



摘要:目的 探討農村肺結核患者焦慮心理及影響因素。方法 隨機抽取我縣6個鄉鎮的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 收集時間為2011年1月~2014年1月。根據患者是否伴有焦慮(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焦慮評分大于50分,則定義為焦慮),進一步分為:100例研究組(患有焦慮)和100例對照組(未患有焦慮)。對研究組所有成員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不進行干預。對比①研究組護理前后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②分析影響研究組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結果 ①研究組護理前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 研究組護理后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結果比較無差異(P>0.05)。②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心理問卷中"感覺生活幸福低、感覺身體狀況差、對疾病擔心、感覺自卑、家庭親情感低下、受到別人歧視"6項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本次研究認為良好的心理干預能夠減輕農村肺結核患者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農村;肺結核;焦慮;因素
肺結核的治療方案與其余疾病不同,一般確診肺結核后需要長達6個月的治療。在此過程中患者會由于治療費用、不良反應等因素產生焦慮心理,甚至私自停藥,極大的降低藥物的治療療效[1]。因此我們以農村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患者治療期間的焦慮心理及影響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縣6個鄉鎮的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 收集時間為2011年1月~2014年1月。根據患者是否伴有焦慮(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焦慮評分大于50分,則定義為焦慮),進一步分為:100例研究組(患有焦慮)和100例對照組(未患有焦慮)。研究組平均年齡(46.9±15.4)歲,男性75例,女性25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8.2±14.3)歲,男性73例,女性27例;兩組人員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研究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發放心理問卷,對照組不進行干預。問卷內容有:①患者社會人口學;②家庭收入;③對疾病的看法;④家人情感的支持;⑤身體健康狀況等。
1.3護理方法 對研究組所有成員進行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肺結核是傳染性強、病程長的消耗性疾病,患者易出現恐懼、悲觀情緒,在護理過程中,護士要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肺結核病,鼓勵患者融入家庭、朋友中[2]。②對痰菌陽性的患者,應讓患者及家屬提高防護意識,有計劃、有目的性地與其配偶、子女或其父母進行交流,避免家庭成員交叉感染。③在肺結核患者隔離期間,家庭成員應該為肺結核患者創造一和諧、耐心的支持環境,良好的社會心理支持可以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肺結核的治療效果[3]。
1.4觀察指標 對比①研究組護理前后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②分析影響研究組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
1.5統計分析方法 將資料錄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 t 檢驗。當P<0.05,判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組護理前后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對比 研究組護理前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 研究組護理后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結果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2.2影響研究組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心理問卷中"感覺生活幸福低、感覺身體狀況差、對疾病擔心、感覺自卑、家庭親情感低下、受到別人歧視"6項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我國結核病患者占全球結核病患者的1/4,其中80%的結核病患者分布在農村[1]。肺結核作為一種病程長、易復發的慢性傳染病,患者易產生焦慮情緒。而且農村患者認知水平低,收入貧乏,更易產生不良心理。
本次研究中我們主要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心理問卷中"感覺生活幸福低、感覺身體狀況差、對疾病擔心、感覺自卑、家庭親情感低下、受到別人歧視"6項結果比較有差異。可以看出社會支持水平會直接影響肺結核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護士在護理中要幫助患者取得良好的社會支持,樹立戰勝疾病,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生活態度[2]。此外護理人員還要鼓勵患者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克服患者自卑心理,充分利用家庭成員的幫助[3-6]。
因此,本次研究認為良好的心理干預能夠減輕農村肺結核患者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麗萍,曾德志,顧桂英.100例肺結核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現代護理,2007,13(16):1484 -1486.
[2]齊濱,金志權,羅萍.肺結核患者的心量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8):21-23.
[3]李悅,尚彥萍,王毳.低收入肺結核患者經濟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6):726.
[4]李悅,尚彥萍,王毳.低收入肺結核患者經濟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6):726.
[5]楊林,蔣懿耕,李貞,等.肺結核患者社會支持狀況調查研究
[J].中國防癆雜志,2003,25(5):292-294.
[6]聞吾森,王義強,趙國秋,等.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258-25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