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莉
摘要: 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經歷了從保護主義轉向培養學生的媒介理解能力和媒介參與能力。國內針對高職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的新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很少。
關鍵詞: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新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05-01
新媒介的定義,從時間上來說,新媒介是相對于舊媒介,即傳統媒介而言。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保護主義。從技術上來說,新媒介是以數字化為主要特征,是在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等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媒體形態,有網絡播客、維客、博客、輕博、微博、微信,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等。新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個人為了適應以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媒介環境和社會關系變化,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絡,應該掌握的新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新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超越保護主義,新媒介素養教育之所以"新",不僅在于考察對象是新媒介,更在于它跟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理念不同。
1.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介對高職大學生來說,已經不只是一種工具,而是成為一種環境,他們的心理、思想、道德、政治意識形態等就是在這樣的新媒介環境中形成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的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必須對作為互聯網主力軍之一的高職大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新媒介素養教育。
相對于當今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我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的理念與方式。高職教育隊伍對新媒介素養教育的認識深度不夠,對高職互聯網中的良莠不齊的信息對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的影響缺乏分析研究。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普遍趨于保守傳統,主要還是依賴課堂灌輸模式,探索創新明顯不足,教學語言陳舊呆板毫無新意,教師在講臺上說了又說,說到麻木,學生在講臺下聽了又聽,聽到嘔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更應具備創新的感染性、針對性、幽默性、時代性,在課堂上閃現理論的光芒和現實的超越,要出人意料的創新而不是出人意料的陳舊,來加強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教育。
2.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
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由F.R.Leaves 和 D.Thompson 在《Culture and Environment》中首次提出"媒介素養教育"概念,系統闡述了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20 世紀下半葉,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典、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很多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放在美學、英語、藝術等其他課程中或單獨納入學校課程體系。教育實施主體是科研機構、社會團體與大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保護本國傳統文化、道德立場和政治意識形態。學生被視為媒介負面影響的易感人群,教師被視為媒介負面影響之外,可以幫助學生抵制媒介的腐蝕。20世紀80年代末期,新媒介素養教育逐漸脫離保護主義,轉向培養學生的媒介理解能力和媒介參與能力,教學設計與內容是以主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項目,但意識形態問題仍是新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問題。美國處于領先地位,教學手段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社區交往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參與式教學方法。霍布斯《媒介素養教育運動中的七大分歧》,大衛·白金漢《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超越保護主義》、w.Jams Potter《Media Literacy Learning》、Lee Rainie和Barry Wellman著《網絡化:新的社會操作系統》等都是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重要參考。
國內媒體素養研究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主要是翻譯、介紹外國的研究成果,可惜沒有被普遍接受,直到1997年,以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為代表的學界開始關注媒介素養教育。2004 年 9 月上海交通大學首開媒介素養選修課程,隨后浙江、山東、江蘇等高校也相繼開設。媒介素養教育在基本理念上是超越保護主義的,在考察對象上卻停留在傳統媒介。研究多是從新聞傳播學或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層面上切入。后者代表性的有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案例》(2002年)、馬旭《媒介素養教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視角》等。但還是處于引進探索階段,針對高職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的新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更少。Cnki中,以"高職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為篇名、主題檢索,只有4篇期刊論文是針對高職大學生素養教育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層面進行的高職大學生素養教育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從國內外新媒介素養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新媒介素養進一步教育加強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所有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仍是新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對象之一,學校仍是目前開展新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且新媒介素養的核心理念、主要內涵等理論基礎和基本框架方面將會達成共識,促進全國范圍內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新媒介素養理論將進一步發展成熟。
參考文獻:
[1] 劉莉.新媒介發展對大學生思政的影響及探究[J].新聞戰線, 2014, (6).
[2] 曹洵.西方新媒介素養教育現狀與趨勢[J].青年探索,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