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珠
摘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鞏固記憶,理解文章內容,并且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同時還具備陶冶情操、豐富想象力的特別作用。但是,當前許多小學生閱讀能力不高。所以教師需要關注對朗讀教學的探索和研究,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朗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89-01
前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教師往往是從應試的角度去開展語文教學,所以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方面安排了大量的時間,卻忽視了對朗讀的指導和教育,并且采用傳統的模式來教學,難以向學生展現出朗讀的魅力和其中美好的韻律。枯燥乏味的朗讀教學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感情,學生也就無法深層的體會文章人物的情感。
1.因材施教,鼓勵學生朗讀
小學生之間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都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學習特點,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分配合適的朗讀資料,確保朗讀材料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認知水平,使其更樂意投入其中。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學生會在文章朗讀中投入更多的激情和動力。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鼓勵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口頭上的,需要兩者并用,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都參與到朗讀中。有些語文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常常會產生自卑心里,害怕自己的表現被同學嘲笑,所以需要給予他們必要的鼓勵。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最關鍵的不是聲音多么好聽、音準多么好。而是能否在朗讀中表現出豐富的感情。比如:在講解《桂林山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請在有山水的學生來朗讀這篇課文,讓他根據自己的真實體會來朗讀課文[1]。
2.確保學生的自主朗讀時間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自己講解的越詳細,學生越容易喪失興趣。這個問題可以從教育心理學方面進行解讀,學生如果長時間的聽教師的講解,學習中就會較為被動。而如果教師能夠鼓勵學生自主朗讀和思考,并且給予適當的指導,那么學生就會提升積極性。顯而易見,后者能夠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教師需要對學生抱有信心,相信他們能夠自主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朗讀時間,避免朗讀課流于形式。
3.關注朗讀技巧的指導
想要掌握良好的閱讀能力,需要首先學會一定的朗讀技巧,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握好語調,正確讀字念詞。同時還需要指導學生體會放低音量的發聲技巧,體會"說悄悄話"的感覺,掌握好語調。課堂教學中需要讀通、精讀、多讀。一方面需要讀出文章的節奏,把握好音量和聲調,同時還需要表現出其中感情,并且讓人感受到文章中的已經和情感,體會到其中的"弦外之音"。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首先朗讀幾遍課文,不僅需要輕讀、精讀、多讀,在朗讀中感受文中事物的形象,還需要進入文中的角色,有表情的朗讀,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在朗讀中可以積累到豐富的知識,并且獲得美的感受,只要肯認真讀,必定會獲得獨特的體會。在小學語文課文中,重點段落中往往包含了豐富的感情,所以比較適合反復的朗讀,教師可以把這些段落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其中的情感,并且指導學生進行朗讀交流,指出他們在朗讀中的有點和缺點[2]。
4.創造良好的朗讀意境
意境指的是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思想情感、藝術形象、生活圖景所結合生成的一種境界。只有讓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中、曲徑通幽,才能繪聲繪色、動容移情的朗讀。入境的要點,主要是對文中形象的感受。在朗讀的過程中,作品中的詞語能夠引發朗讀者對文中事物的體驗和感知,刺激內心。比如《荷花》、《觀潮》、《桂林山水》等內容,其中的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音樂、錄像、課件等手段來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利用情境渲染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知識經驗,使其入境入情,入畫入文,進而實現朗讀能力的提升。
5.明確朗讀目的關注,增強情感的把握
學生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課文的內容,而后利用普通話進行朗讀,朗讀需要做好自然、柔和、聲音響亮。無重復和顛倒、無增減字、無錯字、讀音準確。做到不停讀、語句分明、流利。如果朗讀形式過于單調,那么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所以需要采取生動活潑、豐富多變的朗讀形式,一方面需要讓學生的神經、大腦興奮起來,一方面需要讓朗讀成為學生的直接或者間接需求,為朗讀增添樂趣。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營造相關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比如,在講解《凡卡》的過程中,首先播放一段小視頻,視頻中表現的是寒冬的景象,一盞孤燈在寒冷的冬夜里搖曳。首先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使其進入課文中的深冬意境,而后再開始朗讀,這樣以來多數學生都能夠讀出課文中的那種悲涼的氛圍,并且真切的從心中產品對課文中人物的憐憫和同情[3]。教師需要加強對朗讀形式的指導,讓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其中包括:角色扮演、配樂讀、輕聲讀、默讀、聽讀、教師讀、誦讀、個別讀等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條件,選擇適合課文的朗讀方式。比如,對于《要下雨了》、《小壁虎結尾吧》、《烏鴉喝水》這些具有較強表演性的文章,可以使用表演、分角色的朗讀方式,以此來引導學生內化、積累、理解其中的語言文字,領略其中包含的感情。
結論:綜上,朗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讀透課文、讀懂課文,同時朗讀也是學生自主求知的過程。無論教師的講解多么高明也無法取代朗讀的效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刻、認真的反思朗讀教學中的不足和進步空間,并且在教學進行持續的改進和休整,進而促進朗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卓嘎.淺談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教學研究). 2013(07) :26-27.
[2] 謝勝瑞.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再認識[J]. 基礎教育研究. 2012(18) :98-99
[3] 劉懿.淺談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若干問題[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2(20)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