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
摘要:目的 統計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經過中醫綜合治療后各項身體指標,比較中醫綜合治療方案與常規西醫治療方案的療效。方法 隨機抽選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50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以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觀察組采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參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案,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指標,具體指標包括神經功能(NIHSS)、運動功能(FMA)、生活能力(MBI)以及生活質量(SS-QOL)等。結果 經過兩組患者的癥狀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參照組(P<0.05)。結論 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較好。
關鍵詞:中醫綜合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
按照中醫學理論,中風是內風與外風的總稱,本文的研究對象屬于內風,又稱為類中風、腦卒中。根據現代西醫理論對中風的定義,中風實質上是一組以腦部缺血以及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其中腦梗塞最常見的中風之一。中風的致死率與致殘率極高,且發病率隨著年齡遞增,其臨床癥狀包括頭痛、嘔吐、眩暈、流口水、意識障礙等。本文分析了急性缺血性中風病采用中醫綜合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5年3月隨機抽樣本院收治的550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具體入選標準如下:①符合中醫診斷標準,且屬于中經絡者;②符合西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③發病時間在調查1w內;④患者年齡為35~80歲。將以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觀察組與參照組患者各27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與參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基礎治療,包括肢體功能康復護理、常規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內科基礎治療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參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案。西醫治療方案可以參照《BNC腦血管病臨床指南》中的治療方案,具體流程如下:①溶栓治療,患者病發3h以內,為患者提供靜脈溶栓治療,治療藥物包括rt-PA;②降纖治療,主要用于合并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患者;③抗凝治療,在患者病發48h內,為患者注射抗凝劑;④抗血小板凝集治療。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如下:①中醫辯證治療,根據證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氣虛血瘀證可以采用口服益氣復癱寧,風痰瘀阻證采用息風復癱寧,肝腎虧虛證采用補腎復癱寧;②改良后的陸氏康復療法,臥位-坐位-立位-步行等康復治療;③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病情采用醒腦開竅針刺療法。
1.3效果判定標準 跟蹤調查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包括神經損傷情況、運動功能情況、生活能力情況以及生活質量情況,采集時間段包括1、2、4、6w,所有數據均進行量化評估,神經損傷情況、運動功能情況、生活能力情況以及生活質量的分別采用NIHSS、FMA、MBI以及SS-QOL量化表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的數據資料電子化,每次采樣立刻輸入電子數據庫,數據的采集者是從業5年以上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執業醫師,數據統計工具采用最新的統計軟件SPSS21.5,數據的分析主要采用正交對比法、圖譜擬合分析法、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法,多種分析方法同時使用保證結果準確性,結果采用χ2法進行驗證。
2 結果
觀察組與參照組的神經損傷情況、運動功能情況、生活能力情況以及生活質量情況等的比較情況見表1,由表可以看出,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醫學理論關于中風的致病機理研究已經比較完善,中風的病因比較復雜,其中以內因誘發者居多:①血液瘀滯,氣滯血行不暢、氣虛運血無力,尤以暴怒血蘊、氣虛血瘀為主;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尤以酗酒最烈;③勞累過度,《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若人身陽氣擾動過甚,則亢奮不斂,神形失養;④氣候變化,入冬驟冷、邪寒入體。現代西醫理論認為中風的病因是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局部神經功能缺失,致病機理包括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腦部炎癥、外傷、中毒等。中醫治療認為,益氣、補肝腎為治療之本,具體治療為活血通絡、調氣熄風、祛痰開竅。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病的治療效果較好,具體治療方案包括中醫辯證治療、改良后的陸氏康復療法以及針灸治療,可以將中醫綜合治療方案推廣至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喻杉.缺血性中風病中醫全程干預方案的臨床評價及社區轉化研究[D].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
[2]周東海,杜長海,齊錫友,等.綜合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病818例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2004,01:10-13.
[3]高升.中醫綜合療法治療風痰瘀陰型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