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25-02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卻顯得越來越貧乏。青少年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行為偏激者,為了解決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我們實施了"灑掃應對"教育。"灑掃應對"主要指對孩子的教育要從生活得勞動教育和待人接物的禮節教育開始,進而培養愛勞動,知禮節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灑掃應對"教育是教育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立自強,解決孩子會說話,會做事,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養成生活中的禮儀和勞動習慣。那么,學校如何實施"灑掃應對"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實現:
1.學科滲透法
在我們現行使用的教育教材中,許多科目中都有涉及"灑掃應對"教育的內容。學校可以整合現有的課程,編排校本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學會愛人、愛已、愛校、愛家、愛國,加強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乃至世界觀的教育。如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一個感恩助人的專題。我們的教師在授完這一課程后,可以將之拓展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尋找自己身邊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然后寫一封真誠的感謝信,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學會感恩教育,從而使學生懂得:生命與生命之間是互相依存的,生命的存在離不開大自然的賜予,親人的關愛與師友的扶持等等。人的一生中,需要感恩的人很多,我們應該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中,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向別人傳遞正能量。
2.專題活動教育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帶有紀念意義的節日或紀念日。我們可以借助主題班會、團隊活動或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灑掃應對"教育。比如今年的9月3日,我們中國在天安門廣場成功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大會。這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乃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的契機。我們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新聞等各種方法去搜尋有關閱兵典禮的相關報道,加以整理感悟,然后在主題班會中加以概括地陳述說明,從而讓學生了解祖國的苦難史及新中國成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樹立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有的學生收集到的是閱兵看臺上飽經風霜的戰斗老兵,知道即使戰爭已經過去,但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功勛將永遠銘記于人民心中。這些微小的細節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對待戰爭老人的態度,也讓我們明白了:中國人民對待世界人民的態度:要和平,不要戰爭。從而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只會帶來災難與痛苦。我們應該珍惜今天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而不該為了一些小事動不動就打架斗毆,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
3.生活情景教育法
校園生活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往來及各種生活得場景度可以成為教師實施"灑掃應對"教育的時機。通過勞動實踐,文明禮儀、感恩向善等品德的教育,引導學生不斷體驗感悟,增強自身自覺性和主動性。爭做有道德的人。例如:在學校就餐時,由于長期學習的壓力與疲倦,很多學生都會有著強烈的饑餓感,這樣就餐時就容易出現一擁而上的擁擠現象,人人都想著先打飯填飽肚子。這時我們就可以順勢而教,結合現場的秩序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歉讓,講究先后秩序,文明就餐,使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反思自己的行為,明白自身的優勢,學習人際交往中的禮節并養成遵紀守規、謙讓寬恕的道德習慣。
4.密切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張力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灑掃應對"教育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為了更好地保障灑掃應對教育的順利實施,我們通過家訪、發信函、打電話、開家長會等多種方式與家長隨時保持密切的聯系,力使家長們懂得:父母日常的起居及待人接物的生活會深深地影響到自己子女的行為習慣。告知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及早及時地對孩子進行灑掃應對教育,讓孩子在家中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減輕父母的負擔,鼓勵孩子參與各種勞動實踐活動,并在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生存的本領,懂得自立自強,擔當責任,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高個人道德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力爭通過家校共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充分發揮社會、家庭、學校的力量,共同推動灑掃應對教育的發展。
5.發揮音樂的怡情作用
音樂是滋潤心靈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自然起著別的藝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樂教學內容里,有歌頌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精神,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跡,有是與非、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的判斷標準,有做人的準則。教師通過音樂教學,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使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可以直接培養學生求善,形成完滿人格的道德特性;還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進取性、自覺性、自制性、獨立性、知識性等品質。音樂在實現思想教育作用時,并不是靠強制的方式,它依靠音樂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學校音樂教育能以樂輔德。例如,教唱歌曲《水手》,使學生通過鏗鏘有力、充滿志氣的旋律,讓學生體味淘盡狂沙始見赤金,歷經風雨終見彩虹的堅韌不拔的美德。教唱革命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保衛黃河》等能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增強學生學習斗習,喚起學生對敵人的仇恨和對祖國人民的熱愛之情。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的德育教育應該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灑掃應對做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許多工作還有待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探究和實踐,我們堅信,付出努力就會有回報,讓我們的灑掃應對教育如沁人心脾的春風,悄無聲息地滋潤著每一位青少年的心,促使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