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萬國
摘要: 少數民族小學生學習漢語應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對如何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進行了論證。以切實可行之方法改變民族小學生用本民族語言思維的習慣,用普通話思維,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母語;漢語;民族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57-01
1.開展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要徹底擺脫貧窮落后,就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而語文學科在教育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是培養小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學習中,小學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為他們將來認識世界、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教育工作者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教與學不但費力而且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少數民族學生受母語(本民族語言)影響。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教育者應重視少數民族語文教學策略方面的探索與研究。
2.塑造語言環境,改善漢語文教學模式
學習第二語言,環境很重要,這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如何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如何提高我們的漢語文教學?很多教師還總是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給學生塑造語言表達平臺,這樣能提高學生的漢語文受學能力嗎?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山區,大部分學生都是寄宿制,每天都和老師們相處在一起,可有很多教師根本不利用這些課堂以外的寶貴時間,和學生利用普通話進行長期的溝通,只是一味的讓學生利用休息時間背書等,我覺得應該利用休息時間和學生打成一片,充分利用自己的耐心和表達能力,給學生從生活點滴上進行普通話交流,要知道小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是成人的數十倍,更何況小孩在在小學就要待上6年時間,這六年可是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寶貴時期。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從細節做起,將漢語文知識很好的傳授給學生。
3.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早已不能滿足現階段培養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要徹底擺脫貧窮落后,就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而要發展教育事業,首先得積極的更新教學理念。為此,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學習課程改革指導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思想,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實施語文教育,建立正確的教師評估機制,徹底消除"低年級語文誰都能教"的偏見,讓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的語文教育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把歡樂和美的感受還給孩子們,讓每一個孩子確實擁有接受語文教育的權利。此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也是提高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育質量的首要問題,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首先,應該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師資,要充分發揮現有師資的長處。其次,可以加大對語文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力度,提高語文教師素質。只有這樣,教學觀念得到及時的更新,師資資源得到及時的組建,我們的教學效率才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4.利用多樣的教授方法
在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語文課本難度系數并不高,它主要以樹立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以及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標。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學生都有語文學習的能力,但是由于普通話障礙等問題,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望卻非常的低,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教學方法單一是導致學生求知欲望低下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要通過多方面來展現不同的、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化的啟發出來。在講解與學生本民族的歷史背景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踴躍的發言,談一談對這一歷史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更多地將自身融入到教學中去。教師還要為學生開辟一個舒適、歡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中,學生才能夠更多地將自身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快樂中收獲知識。例如:在講解《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場有趣的課本劇,讓學生分別扮演漁夫、漁夫的妻子和金魚的角色,生動的演繹故事的情節,使學生們理解文章的含義,和貪得無厭的下場,通過表演還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另外,教師在對學生講解有難度的知識時,首先考慮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對一些關鍵性的知識加深印象,這樣他們才能夠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加深。總之,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年紀,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尋找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自我教學能力,還能夠更好的展開教學工作,一舉兩得。
5.認清自身的教學角色
在中國,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宰性地位是一直不可撼動的,人們對教師的尊重使人們忘記了學生才是傳授知識的主體。小學生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們卻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以及主觀能動力,他們每一個人都具備一個自己的看待知識與事物的方式,進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內心感受以及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起來,杜絕在教學中不顧學生感受被動灌輸學生知識的做法。
教師若想要在教學中取得效果,就要打破傳統教師為尊的思想觀念,首先要將自身的位置進行轉變,將學生推入課堂的主體地位,將自身置于輔助的位置,教師如果不能夠擺正自身的位置,那么再多的教學改革也是在做無用功。教師在轉變角色時一定要時刻有轉變角色的自覺性,在什么時候應該做輔導、引導的角色,在什么時候應該做補充的角色。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備課,然后第二天向其他學生講解課文,教師可以在學生講解結束之后進行適當的補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夠將自身融入課堂中去,張揚自身的個性活躍課堂的氣氛,學生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演講能力,間接地體會到教師的辛苦以及不易,這樣學生還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在今后的課堂學習中能夠更加的體諒老師,師生關系最終變為更加融洽的關系。
但是教師也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過分的縱容學生,過分的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后就會出現課堂時間浪費、課堂秩序混亂的現象。所以教師要把握好度,要在教師自覺轉換角色上進行詳細的設計并計劃,提前做好準備,教師還要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嘗試以及突破,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斗才能夠將自己最好的狀態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也能夠從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轉變成課堂主體的地位,奠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6.積極推動課程改革,做課程改革的實踐者
目前,新課程改革如浪潮到來,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科學文化學習,做一專多能的教師。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面對少數民族地區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教育好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教育藝術"的學習,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例如學習"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對學生進行教育"、"新課程理念下課堂評價策略"等。我們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習,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
課程改革現在雖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未知的領域需廣大教師去進行認真摸索和總結。經過這一次的培訓,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而應去推動它朝正確方向發展,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只有經過共同努力,新課程改革就會遍地生根、遍地開花、遍地結果。這樣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才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