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
摘要: 語文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誦讀可以豐富預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發展學生思維,提高他們的閱讀、寫作能力,誦讀過程也是一種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嫻熟的誦讀技巧及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及審美情趣。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60-02
應該說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余映潮老師說:"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新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專家說:"語文教學,若不進行朗讀示范指導和練習,也不能算完整的語文教學。"巴金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體會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調子。再看看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生讓孩子們讀書,自己也讀得很有興致的描寫:"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沉浸在讀的情境之中。由此可見,"讀"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課堂上的誦讀卻越來越少。條分縷析的講解充塞課堂,以講代讀,一講到底。覺得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課文是浪費時間,會擠占教師講解的時間,這樣就把本應訓練語感的語文課變成了純粹的知識課,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大半個學期下來,課文是學了不少,但學生就是與語文沒有多少接觸,沒有真正的走進文本。
1.初中語文誦讀分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局限很多老師過分強調知識而忽略人文修養;過分強調分析而忽略學生的感悟分析。課堂上過分強調字、詞、句、篇等意義的分析而淡化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吸收消化。久之,學生在語文課上逐漸走向沉悶,他們的誦讀熱情遭到壓抑。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人誦讀存在片面的認識,而誦讀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搖頭晃腦撕心裂肺的大聲讀,而是讀者一種帶著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學習活動,在這種過程中讀者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操并能夠習得新的知識,獲取創造。好的誦讀能夠規范我們的語言、提高我們的語感、并能無形中豐富積累、發展我們的思維,從而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及預讀寫作的綜合能力、同時有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同樣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認識知情意行的心理特征,弄清楚學生對誦讀對象的感知及理解層次,讓誦讀不成為一種形式和純賣弄技巧的表演,在誦讀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對誦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讓他們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認同感,而不是為了讀去讀。
2.組織學生鑒賞古典詩詞文藝風格,啟發學生培養審美情趣
我國文學藝苑中,古典詩詞是一朵瑰麗的奇葩,作者通過對客觀物象絲絲入扣的描繪和對主旨情感虛實相濟的抒發,形成我國古典詩詞雋永的文藝風格,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誦讀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古典詩詞文藝風格的鑒賞,讓學生在誦讀優秀作品時,充分感知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以及意境美,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詩詞特定的主題、韻律、情景中實現審美與內心情感的共鳴,培養審美情趣。
例,誦讀賞析古典詩詞《月夜》
教學目標:通過對詩詞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賞析詩詞的韻律美、語言美以及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1)進入情境,感知詩詞的韻律美。教師先進行訪讀,再指導把握語氣、語調、語速進行聲情并茂的誦讀,初步體驗作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的韻味和情境,實現詩詞作品的初步感知。接著再次進行朗讀,體會詩詞清幽、清靜而又幽深的韻律美。(2)詞句賞析,感知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教師組織學生在誦讀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或最有欣賞價值的詞句進行由表及里地賞析,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特色,如清新、樸實、絢麗、典雅等。如,《月夜》中一個"獨"營造了一種冷冷的憂傷,而"憶"更能讓情緒有一種像"畫"一樣的靜止感,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詞語營造了一種月夜思家的情緒和意境。這樣通過古典詩詞文藝風格中美學的熏陶,培養審美情趣。
3.主張個性化誦讀
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誦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尤為明顯。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認知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誦讀同一文本時的聲音處理和感受也就不盡相同,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感情色彩,也就是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不是單純的閱讀者,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更不是單純的"瀏覽器",而是擁有主體意識的解讀者、二次創作者,是參與語文教學過程的獨立的主體。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的過程。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我們應該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聯系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樣,學生對文本就產生了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
4.突出文本的主體性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對語文文本性質的全新理解。就是說,除了學生和教師以外,文本也是有思想潛流和心靈律動的主體。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習關涉著人類的言語和精神,它以自然人——語言人——精神人的三步演化為教育預期目標。放在課堂教學機制中,它是經由教師——文本——學生間的主體"場"效應,以互為對話的方式來完成的。所以,文本對話是語文生活的課堂教學形態。語文學習對話是在主體間互動進行的。這里的主體包括現實的接受主體,即同處當下現實時空中的老師和學生,也包括歷史的主體,即選入教材的文本及作者。如果從參與對話是否"在場"來分,又可包括顯性主體,即進入課堂教學現場的老師、學生、文本和不介入對話現場的隱性主體,即文本的作者和教材的編者。
總之,重視誦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要在提倡古詩文誦讀教學、主張個性化誦讀、突出文本的主體性等方面下功夫。
參考文獻:
[1] 劉紅霞.初中語文情趣教學探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08.
[2] 陳婷婷.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策略探究[D]. 渤海大學 2015.
[3] 田野.初中語文感悟教學的困境與優化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