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91-02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把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昵?
1.充分挖掘語文實踐資源,打好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基礎
用實踐、發展、綜合的眼光來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實踐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斌予語文教材以嶄新的生命力,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教材中的實踐因素。如《烏鴉喝水》中引導學生充分思考想出更多辦法進行比較實驗:《夕陽真美》中要求觀察夕陽西下時的美景等。還要挖掘與教材有聯系的實踐資源。如學習了識字"認識蔬菜"后,可以引導學生參觀菜市場,圍繞這一主題啟發學生通過咨詢菜農、家長及査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蔬菜的栽培知識和價格、味道、營養、烹飪方法等。然后設計《漫游蔬菜王國》語文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制做頭飾、觀察表達、模擬賣菜、展望未來蔬菜的前景。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獲得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這樣有目的地挖掘、整理教材中的實踐因素,為今后幵展復述,想象,觀察、思考及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提供素材,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打下基礎。
2.提高語文實踐興趣,推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
"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有多少人在興趣的強烈吸引下,從小就沉浸于某個知識領域,從而形成終身立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對語文實踐而言,學生的實踐興趣尤為重要。因此,要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實踐能力,必須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興趣。有了這種實踐意識和興趣,學生才能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提高自身實踐能力。所以要力求避免實踐活動的隨意性,應有計劃地選擇身邊的實際事實為背錄,給合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實踐意識和興趣,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
3.靈活運用語文實踐形式。形成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上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實踐的全過程。課堂中的表演、復述、比賽、朗讀、背誦等實踐活動形式,都可以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如學《小小的船》一課,在充分想象感悟并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配上音樂,指導學生自編簡單的舞蹈動作邊舞邊歌,啟發學生再現文中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再造想象的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還可把語文課堂實踐活動延伸到課外實踐中,給學生的實踐活動以更充分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如讓學生整理自己所背誦過的有關描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古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最喜歡的季節表達出來;也可讓學生為生活周圍的店名和廣告語找毛病;觀察放學時家長圍住學校門口,影響正常放學而屢禁不止的現象,給全體家長寫一封勸告信;還有寫日記、辦小報,演課本劇,開故事會等課外實踐活動,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材與社會生活充分結合起來。
4.引導學會學習的方法。促進語文實踐能力的形成
在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更好的進行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能更有利的促進語文實踐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學習方法,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后,再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中自主交淹自己的學習體會,以達到"舉一反三""學而會用"的目的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有三種,可以明示的學習方法:如查字典、記字形、理解詞語的方法等;由教法轉化的學習方法;如學習《水鄉歌》,采用教師教學第一段小結學習方法,第二段由老師引導學生自學,第三段則由學生按學法自主學習,由扶到放、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滲透在學習中的學習方法;如在質疑、設問、解答的過程中滲透,像"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談談你的理解嗎?"之類的追問,讓學生在不斷感知、領悟的過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
5.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情播
人的一生離不開閱讀,只有閱讀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所以閱讀是人類終身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也是學生語文素養中最基礎、最核心的因素。閱讀不僅可以積累語言,還可以凈化一個人的靈魂、思想.陶冶人的情搡。通過閱讀、思考、觀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惡從善、辨偽識真,從而-個人的品質、素質、內涵都得到提升。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需要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文學作品包羅萬象,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其思想性、人文性是對學生最大的影響,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己存在一種期待視野,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到達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
通過有效的語文閱讀,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動學生稚而嫩單純的心靈,例如:從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歌中,體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空靈與淡泊;從豪放詞中,領略"大江東去,浪海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以及從婉約詞中,領略"楊柳岸,小風殘月"的意境;從魯迅筆下的"痛打落水狗",體會"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冷峭;從《頂湖山聽泉》的自然環境美;《荷塘月色》的意境美;《麥琪的禮物》中夫妻間的脈脈溫情……都如何不讓學生評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總之,只有在教學中加強語文實踐,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資源,教給學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興趣,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