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
摘要: 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沖擊,并促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整個教育界要跟上時代 發展的潮流,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已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信息技術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中學各個學科教學中去。信息技術課在初中教學中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而且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因本學科的特殊性,其教學方法也與其它學科有所不同,如何使中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科素質,就是計算機學科教師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新視點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00-02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迅速普及已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時代對信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 該學科日漸重要,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如何教學這門課,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在幾個方面的教學思考:
1.興趣是學習的前提
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第一步,已是廣大教師所達成的共識。確實,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有教育家將興趣作為教學法的中心,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實際來選擇相關的教學內容,以此作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是極為重要的。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來具體制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啟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導其積極自主地尋求答案,并對他們的努力給予表揚,促使其不斷地進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教學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相關知識時,教師簡單對相關知識作了講解后,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嘗試、應用,如將系統桌面的圖標變換過位置,或者修改桌面背景等等,并讓學得快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傳授自己的經驗。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還能促進其學以致用的能力,更為有效的是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運用“伙伴教學”法
"伙伴教學"是指由一個學生教另一個學生的個別化教學方法,多用于課外活動,是一種輔助教學方法。目的是通過同學之間的教與學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互教互學,以便促進全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其實,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主要是因為最初的學習條件、理解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而造成的,只要給予他們適當、適時的幫助,再有一定的時間和條件,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信息技術課所規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和學生基礎知識、興趣等方面的差異,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學設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級教學形式的條件下達到課程所要求的程度卻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同一個教師不可能同時兼顧所有需要幫助的學生,而且一般學校都不給予信息技術教師安排課下輔導。而"伙伴教學"形式的出現,可以大大緩解教師指導學生的壓力,彌補教師不能照顧所有需要幫助的學生的缺陷。教師可以在課前把教學要求和內容要點公布給學生,這樣可以使他們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上課時教師對重點和難點問題精解細講,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將大部分時間回歸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和上機實踐。在教師講授完后,可以選擇學習成績好、有耐心、有熱情的學生作為"伙伴教師",輔助教師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在他們遇到問題時給予及時、必要的幫助,共同來完成學習任務。而且,這種"師生關系"可以在課上存在,也可以延續到課下,這樣大大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
3.注重教學演示與操作同步
信息技術是一門集信息科學常識和常用信息技術于一體的基礎性學科。開設信息技術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就成為許多老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演示、操作同步教學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謂演示、操作同步教學法就是教師邊講解邊操作示范,操作過程一步步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從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領會操作要領。比如,在學習窗口的基本操作這一知識點時,教師邊講解邊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動、最小化、恢復、組織和關閉等,學生邊聽講邊進行同步操作。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親自上機實踐,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上機實踐課,加強分層指導,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觀察、構思、創新的能力。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訓練,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提高了自學和應用能力。
4.自主學習
創建有利于自主性學習的環境及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組織講解教案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找出已經學過的知識與正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利于教學中突破難點,也能使學生輕易地掌握教學重點。教師通過讓學生圍繞問題自學、討論、交流、實踐,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總之,教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營造創新環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保證學生有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此文講了幾點個人教學中的心得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利于互相交流教學體會,把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搞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張強.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J].成才之路.2000(24).
[2] 王利.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J].教育研究(論壇).2006(22).
[3] 劉朋.任務驅動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J].東南西北;教育觀察,200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