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等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05-01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發點。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農村小學學生的學習仍受傳統教育的束縛,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特別是數學學習,仍停留在老師講學生練單調枯燥機械重復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數學學習興趣不高,那么、怎樣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下面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1.以“新課導入”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通過寓言故事、典故、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創造一種人文情境,來引入新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一半"。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引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因此,我經常從教材的特點出發,通過組織趣味小游戲,講述生動的小故事等方法導入新課。這樣做,不僅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活躍起來。
今年春季聽過一位教師講"循環小數",一開始教師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老師講兩遍,學生齊講三遍,中斷后提問: 這個故事能講完嗎?為什么?
學生說:不能,因為這個故事總是在不斷地重復說這幾句話。
那一直講下去,得講多少次?(無數次)
教師趁機講:知道嗎?在數學中有一種數,它的小數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幾句話一樣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小數叫做"循環小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循環小數"。(板書課題)
教師通過自己語言的鋪陳渲染、生動描繪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精彩的課堂開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整堂課,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充滿樂趣,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學功效。
2.以“關愛”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給學生關愛,就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對待那些在訓練中遇到困難的學生,我從不采用批評的方式,不挫傷他們的信心,耐心地進行啟發、誘導。記得有一次,我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引導學生從上到下觀察
12÷4=3
120÷40=3
1200÷400=3
這組算式的被除數、除數各是怎樣變化的?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經過學生一段時間的交流后,我發現班里學習成績較差、課上從不舉手發言的李偉手舉了起來。我高興地把他叫了起來,但他卻站在那里吱唔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個字。從他膽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覺到連他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卻了。可我走過去,撫摸他的頭,親切地說:"沒關系,你在課堂上舉手,老師特別高興,這證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學習了,第一次當著老師和大家發言,難免緊張,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觀察到的和想到的說出來,即便是錯的,老師也要表揚你的勇敢!"當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用顫抖的聲音結結巴巴的講出了自己的觀點,居然是對的!教室里立刻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心想如果我們每天多給學生一點關愛、鼓勵,還有什么困難能讓學生望而卻步呢?把關愛獻給學生,把信心還給學生,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感情基礎。
3.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小學階段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的科學。因為它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有較強的人文性,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就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如形體語言、課件、錄音錄像、簡筆畫,故事表演等等,再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涉境體味,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等課時,我借助教學課件設置不同場境,讓學生認識面積、體會面積,孩子們在娛樂的同時復習了舊知識,激發了學習新知的興趣,接下來便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4.以“爭論”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創造一個能讓學生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在爭論之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動力,培養開拓創新精神。特別要注意抓住契機,適時點燃爭論的"導火索",盡量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時,簡算120÷50一題,我讓學生先自己在本上試著做一做。由于剛學完商不變的性質,在計算方法上不存在問題,所以學生們興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來。之后我組織同學交流結果:"商2余2""不對!應該商2余20"班里一陣騷亂,而且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學生居多。這時,我讓學生開展討論,雙方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可以向對方提問。于是,雙方同學馬上就展開了唇槍舌戰,一開始學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漸漸的,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同學就意識到自己錯了,并且對那些反駁他們的同學表示心悅誠服。在整個過程中,完全是學生們自己在討論、交流。他們在"爭論"中相互學習,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同時也增加了語言表達能力,自我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興趣。
5.以“行動”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教學要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讓學生統計學校內的事物;在教學完《年、月、日》知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2016年的年歷;在教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測量、計算生活中的長正方形面積……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數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對數學的厭倦感,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最在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切從實際出發,依據教學內容及兒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有趣的教學步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這樣既能輕松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