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孜宛古麗?艾海提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45-01
部分教師憑借著"老教師"的頭銜,在課堂教學中過度關注于"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沒有發言權,即使是在信息化滿滿的多媒體教學課堂中,多媒體設備也僅僅只是教學內容的呈現工具,并沒有用于開展教學互動的活動中來。教師固守權威,卻與現代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單純地為了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而進行數學教育。數學課堂不應該還存在教師"唱獨角戲"的情況,在教育過程中如果不能讓學生自由發揮,那么學生的自身能力也就被禁錮,得不到有效地發展。
1.加強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引導
初中數學教師首先得將自身的思想扭轉過來,以開放進步的心態來進行教學,順應信息化、現代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傳統教育方式使得多數學生對于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讓學生無法自主進行正確的學習行為。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逐步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能夠將學習重點從單純的知識獲取上轉移到對實際問題的探究分析上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開發其邏輯思維與發散思維。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問題的習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摒棄往日求"量"的教學,而要開始追求課堂教學的"質"。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邊長問題時,有定理:組成三角形的條件是兩邊之和必須大于第三邊。照傳統教育模式進行學習,只需要在課堂上反復強調定理,并且結合習題讓學生加深記憶即可,但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定理,教師就必須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分發一些小木棒,讓學生親自動手試驗,在小組中共同探討三角形三條邊長之間的關系。初中數學教學論文之后讓學生提出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教師最后進行總結與升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始終作為主體存在,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數學教學課堂圍繞學生主體而引申
近年來,中考試題"源于課本,高于課本"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使得中學教師回歸課本知識體系,以達到 "減負提質"之目的。歷年中考試題并不是課本知識內容的簡單再現,而是取材于課本,加以變化提高而得到的。從新型試題上分析,與以往相比,新試題較側重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知識的運用能力,而減少了對學生解題的熟練程度的檢查。另外許多測試題的解法空間有所拓寬,目的是要考查學生的思維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象以往那樣只教會典型題的解法去套用。
2.1 重新認識教材,創設教學活動情景,激發興趣,進行創新探索,培養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數學歸納法"時,引入"多米諾骨牌"游戲:假設從教室到操場立擺著許多骨牌(或磚),現在,除了一塊一塊的將它們全部推倒外,問(1)怎樣只推一下,就保證所有的骨牌(或磚)都倒下呢?(2)若不推其中任何一塊,這些骨牌(或磚)能全部倒下嗎?(3)若將其中的某一段拿走幾塊,那么推第一塊還能保證全部倒下嗎?(4)設想骨牌是從學校擺到街道,從沈陽擺到錦州,從中國擺到外國……那么你一個人還能一塊又一塊的將它們全部推倒嗎?這樣,學生興趣提高了,認知平衡被打破,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了 ,教師及時的提出數學歸納法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就不感到突然了,認識水平上到更高層次。
2.2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平常中發現不平常,不受"定勢"或"模式"的束縛,去探索各種結論或未確定條件的各種可能性。這樣充分發揮知識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學生構建型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多種思路(方法)解題特別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例如在進行證明教學時,只要結論正確,推理合理就可,應盡可能的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做,還可以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究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數學問題假設
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學習模式中,有一項步驟是:假設——檢驗,需要學習者對其已有的資料進行分析、整合,然后提出相應的假設,再通過思考與討論,以事實作為依據來對假設進行檢驗和修正,如此反復直至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事后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及概括。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發現式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在不斷追求真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時,教師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在"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等條件中,哪個條件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再由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假設,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不斷的證明與修正,最終得出正確答案。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可以輕松地實現研究討論,在探究中獲取數學知識,有效發展探究能力。
4.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下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地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環境的表現在班集體中。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是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潛能。
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嶄新途徑,教師要指導和鼓勵學生伸展智慧的觸角去觀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創新,做開拓創新的優秀人才。時代要求我們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實踐,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教學中,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多給點思考的機會,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的要求。
5.開展數學課后反思活動
在發現學習模式中,對探討過程的反思與概括、對探究知識的整合與總結是很重要的兩個部分,并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到底真實效果如何,還得靠課后反饋來反映。因此,教師需要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課后反思活動,讓學生學會自主總結知識,優化自身探究的步驟過程,在下一次的探究中能有更多的進步與成果。
例如在學習完立體圖形體積求解的課程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將疑問與新的想法進行總結,在課上或者課后向教師提出,讓學生養成系統學習的習慣。還能讓學生從一個圖形體積的求解方法中推導出另一個圖形體積的求解方法,比如從圓柱體的體積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
數學知識的學習要經過聽講、復習、做習題等才能掌握和鞏固。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經過反復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初中數學學習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階段,在這段重要時期中,教師要有效利用起一切教學資源,為學生設計出自主探究的學習課堂,有效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在探究中獲取知識的良好習慣。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也有利于發展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與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