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鳳蓮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55-01
新課標中闡述了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五種數學意識: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四種數學能力: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如何在課堂上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我們學校數學團隊磨課研究的重點。
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新舊教材的安排意圖以及充分理解和發現最佳編排,找準學生新舊知識的生成點。
《角的度量》教學,新舊教材也有很大的調整變化。首先是教學順序上的調整:舊教材是先教學平角周角,再學角的度量,再研究角的分類,角之間的關系;新教材是先教學角的度量,在學生對角度有充分的認識基礎上研究角的分類,角之間的關系。新教材把角的度量放在這里很有道理,學生在對角的充分認知基礎上,再來進行角的度量學習,知識之間銜接緊密,學生不容易遺忘。再一個變化是:舊教材是通過兩個角的大小比較,要知道∠2比∠1大多少,還可以用量角器來量;新教材是通過想知道一個角有多大引入課題,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以這個角的大小為抓手,學生自己想辦法探索研究,既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探索量角工具的有效途徑,逐步發現為了準確測量角的大小,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和度量工具,引導學生逐步引入量角器的學習。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們還關注了學生的認知,試講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二年級學的角的知識大部分已經遺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不清楚了,所以我們設計了課前小游戲,串起學生的記憶,滲透梳理角的知識,與新教材接軌。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打磨課例,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1.動手操作提升空間觀念素養
空間觀念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的:空間觀念主要是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在《平行與相交》這節課中。老師創設了一個教室里經常發生的鉛筆滾落的情境,讓孩子觀察發生了什么?孩子們發現了兩只鉛筆都從同一個桌子面掉落到了椅子面和地面兩個不同的面上,隨著老師創設的如果桌子面上的那只鉛筆繼續滾動會發生什么?這一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自然的知道兩支鉛筆都會滾到地面上,由鉛筆在同一面上滾到不同兩個面上又繼續滾到同一地面上這一系列的動作,學生直觀感受到了同一面和不同面的區別。這個看似經常的情境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暗藏玄機解決了本課的一個難點:對同一平面的理解。
孩子們在直觀感受由鉛筆的位置關系自然的抽象到想象直線的位置關系,學生的空間觀念悄然滲透。學生們展示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6種不同位置關系。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給它們分分類,通過小組的交流,孩子們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類,由原始到有理有據,空間觀念在這種真真切切的經歷數學知識的生成中建立,在知識的發生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素養得到提升。
還有《角的度量》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感受擺角——比角——量角,感受量角的工具從產生到最后的成熟,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量角器的形成過程,學生以這種充分的體驗、充分的理解為基礎,才會更加深刻地掌握量角方法,度量的價值得到更多的凸顯,教學的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逐步培養,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本質。
2.直觀演示,形象巧妙過渡到抽象,提升學生空間觀念素養
抽象的空間觀念對小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形象的畫面會引發孩子的興趣,并幫助孩子們理解內涵,從形象畫面巧妙地過渡到抽象圖像,提升學生空間觀念素養。
《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課,第1環節:老師設計了從學生熟知的軍訓隊列直觀畫面切入,在老師創建的實物情景圖中找小強的位置,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認識,談了小強在隊伍中具體位置,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豐富了空間與位置的表象。其實在這里空間觀念開始悄然滲透。 第2環節:當小強的具體位置變成一個點,實物圖變成點子圖后,再讓學生找點子圖中小強的位置,孩子的思維由具體過渡到抽象,孩子們運用已經掌握的行.列知識順利找到了小強在點子圖中的位置.這時,孩子們的空間觀念真正建立起來了,也為坐標思想了奠定基礎。第3個環節:點子圖消失變成方格圖的過程,孩子們通過課件演示體會了這一過程,孩子們在老師們的要求下在方格圖中找小強,小軍和小麗的位置,通過在點子圖中找數對位置練習的鋪墊,孩子們在方格圖中找數對得位置也很順利。此時空間坐標思想建立起來了。
3.自主探究幫助學生建立符號意識
符號意識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的: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并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建立符號意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時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課,老師放手給學生兩次自主探究的時機,第一次放手時機是讓孩子們自讀,理解行和列的知識,再在小組內互相說說,隨后請一名小老師上來講講自己對行和列知識點的認識。小老師講比老師講效果會更好,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興趣,展示自我的能力,老師也可以從小老師的講解中了解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在確定學生掌握了行、列知識后,老師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怎樣用行、列表示小強的位置,學生會用第三列第二行表示。對比之前,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語言表達的清楚、便捷。由此體會到了數學的簡約思想,這種簡約思想為后面學生運用符號的意識做好了過渡鋪墊。
第二次放手是在老師故意快速說各個點的位置,學生用第幾列第幾行記錄,讓學生感受到這種表示方式再簡約些就好了。磨課前我們感覺孩子們肯定記錄不下來,但在隨后的幾次磨課中發現,有個別孩子在快速記錄中找到了竅門,只寫了數字。隨后我們調整了一下,老師問沒記下來的學生,為什么沒記下來?記下來的學生用什么方法記下來的?根據孩子們的回答,老師再次適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動腦發明一個數學符號。到底發明的符號怎樣?小作者解釋,其他同學評價。并在老師帶領下找到相同之處:都有3和2。這時老師水到渠成、恰到好處的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知識點:數對。運用符號給數學帶來的好處,孩子們感受深刻,數學的簡約思想一步步建立了起來。
4.訓練學生數學語言提升數感
學生掌握正確的數學語言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俄羅斯著名教育家A·A·斯托利亞說:"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新課標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包括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的形成與語言是緊密聯系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準確、清晰地反映一個人的思維過程,展示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并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思想、觀點。如學習23-7退位減法時,讓學生在桌子上擺23跟小棒,然后讓學生擺動小棒,設法得出計算結果,由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結果16。他們各自講自己的思考過程,有的講:先借1捆,10-7=3,再將3和13合起來是16根;有的講:個位3不夠減7,取一捆與3根合起來是13根,13-7=6,將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講:…… 學生在親身感受下,能有條理地講述計算方法與過程,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提升了數感素養。
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要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識,更多的則是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甚至于一種精神和態度,從而讓學生滿懷樂趣和憧憬地去學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