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秀
摘要: 幼兒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猶如農業在我國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兒教育如果出現偏差,則整個教育體系是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的。"以人為本"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我國的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偏差,使得兒童問題或獨生子女問題越來越突出。回歸幼兒教育的本身,是有利于幼兒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的。
關鍵詞: 幼兒教育;教育理念;社會公民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59-02
俗語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由此可見教育對于人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幼兒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猶如大廈之地基,大廈能否歷經風雨而依然不倒,就取決于地基是否打得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兒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好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幼兒教育,幼兒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用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或價值取向能夠有效的指導我們的幼兒教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問題。
1.幼兒教育之現狀
上世紀初以來,我國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歐美的色彩并影響至今,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襲歐美,這些幼兒教育理念的最大特點便是強調對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訓,但這個特點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點。因為一個完整的人除了要擁有智力之外,還要有很多非智力的東西(比如情感),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會出現人格的分裂或人的異化。這些教育理念在幼兒教育領域運行至今,已經逐漸顯現出危機:父母既過分寵愛又過多管制。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這就意味著人在幼兒階段必然有很多必過的坎坷和困難,一如唐僧西天取經必經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但一些家庭過度寵愛孩子,凡事包辦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讓孩子做,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么給什么,其結果便可能是:過于溺愛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愛,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將來很難適應社會;同時,有很多的父母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缺點看得很重,總是挑毛病,而對優點卻視而不見,極少表揚,甚至經常打罵孩子,其結果便可能是:這樣的孩子自卑感很強,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強。
2.幼兒教育誤區之根源
造成幼兒教育如此現狀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定位出現了偏差。我們應該明白,社會生活正是因為個體的多元性而顯得精彩,而教育理念特別是幼兒教育理念是屬于人文學科范疇而不是自然科學范疇,它必須包涵和豐富人的個性才有存在的價值。所以,作為人文科學范疇的幼兒教育理論,其研究的對象并不是與主體無關,主體也不是與客體分離,而且,往往正是主體對客體的參與才使得其對象能被認識,其真理能被理解。但問題是,包括很多教師在內的流行觀念認為,名和利就代表著成功,所謂"成功人士"就是賺了錢,出了名的人,所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學生的分數越高,老師就越認為他是好學生。這種觀念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師教育學生的目的不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是追求學生成績。
3.幼兒教育之活動空間
課改以幼兒發展為本,特別關注幼兒的主體意識和初步的社會知識的孕育,倡導為幼兒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提供靈活多樣的課程及活動空間。
現在,孩子們的學習探索活動已從課堂拓展到了家庭、社會,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們在生活游戲化的教學活動中自由自在地表現、表達,在生活游戲活動中輕松自然地學習。從平面的、相對單調的課堂走向立體的、豐富的、廣闊的多元環境,從與學習環境單項的或多項的接觸,到與學習環境放射狀的接觸,所有器官參與活動,他們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內容廣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們對知識探索的需要。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多元互動的建構實踐機會。
4.幼兒教育之教學改革
首先,要加強教學環境的硬件建設,建設實用的多媒體教室,建設集廣播、演示、在線討論為一體的網絡教室,加大幼兒園內部網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有線電視信號網、錄像機、DVD、計算機等設備。
其次,軟件方面,幼兒園可根據辦園特色開發自己的園本多媒體資源庫,開發相關的教學軟件、多媒體資源庫,可以由素材庫、課件庫、教學案例庫等部分組成。多媒體素材庫包括大量的多媒體信息,如各類教學所需的各種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動畫、聲音、視頻等,可以方便教師進行多媒體課件和多媒體電子教案的制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和自然環境等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逐步完善開放性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積極地推動著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變革,正在引導、加速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這就要求這場變革必須有先進的、科學的理論作指導。這里特別強調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是因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源于20世紀60年代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以及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與當代大家廣泛認同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價值取向相吻合。建構主義為新教育理念的轉變與學習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動搖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根基,給當代教育理論研究與教改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
總之,幼兒教育應該是一種放羊式教育,牧羊人保證幼兒生存安全的條件下,應該處于一種無為狀態,至于羊吃什么、什么時候吃、怎么樣吃和是否吃,都遵從羊的感覺而不加干涉,使得它的需求取決于他的能力。在道德上,只需要防止他勿入歧途而不需要刻意教導他善惡的觀念。
參考文獻:
[1] 劉海燕;幼兒教育之我見,學前教育教學參考,2014年第3期;
[2] 張鑫桐,田苗苗,幼兒教學,中國科技教育研究雜志,2015年第4期;
[3] 李志成;幼兒教育教學的實踐與體會,學前教與學,2014年第4期;
[4] 邱海姿;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前教育教學通訊》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