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央珍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68-01
幼兒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純粹的教與學,注重的是課堂教學、集體活動教學,主張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自愿地學習。一堂好的課不是讓幼兒規規矩矩地聽完,否則會束縛住幼兒好動的天性,對教育起不到較好的效果。如果讓幼兒自由發揮好動、好奇、好問等天性,主觀地參與到教學中,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這樣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就高,教育的目的也能較好地達到。
1.注意集體教學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幼兒生活技能不如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而教育幼兒如何掌握學習方法的難點在于找出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并且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日常的教育實踐活動中。
比如音樂教學,要讓幼兒學會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師選擇讓幼兒純粹地跟唱來學的話,幼兒是能學會,但是會經常遺忘歌詞,唱歌時毫無感情,很平淡無味。這時候如果換一種學習方法也許效果會更好。比如:某次課余時間我突然想教幼兒學唱《頭發、肩膀、膝蓋、腳》,起初,我只是先帶他們讀歌詞,感覺很機械,然后一句一句帶唱,雖然幼兒能唱,但是聽起來卻很不悅耳,沒有生趣,像應付我而唱。后來我想這是一首講身體部位的歌,正好可以給幼兒介紹一些身體部位的小知識,于是,我帶幼兒按照歌詞的內容及順序一一介紹身體的部位,并讓幼兒用自己的小手邊說邊指,有了身體的動作,幼兒更加活躍了,都很積極地跟著我一起邊說邊指,很快幼兒對這些部位的順序熟悉了,于是我再輕唱著帶他們邊做動作邊唱,效果要比純粹的教唱好得多。用這種接近小游戲的教學方法讓幼兒有興趣地學習,主動地來學習,效果完全不同,幼兒唱出的歌很生動、很活躍,也對自己的身體部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既達到了本來的教學目的,又使幼兒學習了一些小知識。
2.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所謂習慣,是指不斷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人們一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會提高。研究表明,3~12歲是年輕一代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然而,我們家長卻總是以孩子小為借口,縱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飲食方面養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著喂飯,生怕孩子餓著,或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歡吃的飯菜,這樣只能造成營養失衡;合理、科學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說起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不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學習能力是由感覺動作、聽知覺和視知覺三大功能決定的。好習慣的養成則需要以下幾個條件:①從小培養;②從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制定規范并合理運用強化機制;⑤注意實踐和行為指導。借用英國的一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形成好習慣,貴在行動!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孩子受益終生。
3.選擇自主、自由、開放的游戲活動
以往,幼兒在幼兒園進行的各種游戲活動都是教師安排的,幼兒只是被動地、機械地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完全沒有自主可言,幼兒就像是一個能被操縱的玩偶,逐漸喪失了活潑好動的天性,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就更別提創造力的培養了。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的游戲方式,把游戲活動的陣地真正地還給幼兒。
新時期,我們必須認清教師在游戲活動中的身份和地位,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而是幼兒進行游戲活動的支持者、維護者、觀察者、記錄者和引導者。我們在日常活動中,要多選擇開放、自主的游戲活動,要學會征求幼兒的意見,采用幼兒比較喜歡的游戲方式進行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同時開展多個游戲活動,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快樂、滿足和進步,并且可以讓幼兒深刻地感覺到游戲是他們自己的,他們也有自主選擇的權力,教師可以采納他們的意見,他們雖小但也是被尊重的。
作為教師,放開手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游戲活動,讓他們自己確定游戲規則,自己圈定游戲場所,自己選擇合作伙伴,自己設定活動方式,更能夠把他們真實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表露出來,而且也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真正使幼兒快樂地游戲,在游戲中學習。
4.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做,給孩子一個活動的空間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太多的禁令會扼殺幼兒的創造力,特別是在玩的時候,幼兒一般比較愉快,此時他的思維也會特別敏捷。教師應該給幼兒一個敢動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沒有不安全因素,它可以讓家長放心,讓孩子開心。這樣的空間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4.1 室內環境。教室的空間是很難改變,大小是變不了的,什么形狀也變不了,可室內環境卻又不能不變。幼兒園里每年換一次教室,小班進入中班,就搬到中班教室,中班進入大班就搬到大班教室,如此循環。另外,每個學期開學前的預備周,教師就要重新裝飾教室,這樣一來,一年幼兒至少會有兩次全新的感覺,當然這還不夠,教師還得利用生物角、識字角、英語角等使教室內環境變化無窮。不這樣做也行,教師還可以利用桌子的擺放,例如:方形變圓形,或讓幼兒動起來,即動靜結合等方式使有限的空間變化無窮,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智力。上英語課時,剛上課時孩子是坐著,上了一會兒,孩子都站了起來,再過一會,孩子全都離開了座位,在那里手舞足蹈。有一次,被值周老師看見就問:"你們班沒上課嗎?怎么亂成這樣?"但當他停足觀看片刻后就笑著走開了。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在無拘無柬的環境里度過幸福的幼年時代。
4.2 室外環境。相對教室環境而言,室外環境可算是一個無限的空間。室外環境指的是教室以外的一切空間。正因為室內環境極其有限,所以室外環境就顯得極其可貴。幼兒應該擁有一個自由的充滿生命力的室外環境。一片草地,幾朵白云,一片樹林,幾只小鳥,無一不充滿生命的靈動,孩子需要它們。有一次體育課上,帶孩子到后園的草地上去玩游戲,一個玩了幾代人的極其普通的游戲一一老鷹抓小雞,競也讓孩子臉上時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玩了片刻孩子們都累了,讓他們自由活動,大多孩子都靜了下來,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干脆躺下。"老師快跑,大恐龍來了!"一個孩子突然叫了起來,大家都齊刷刷地把頭轉向這個孩子,接著又將視線拉向了天空,什么也沒出現。原來這個小朋友躺著休息時,發現天上有一團云,樣子像恐龍,于是發生了剛才的一幕。接著孩子們開始了關于云的辯論,無一不顯示出孩子豐富的想象力。
試想,如果孩子一天面對的只是老師和四塊墻壁、一塊天花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何而來?另外,還可以利用園內飼養角、菜地等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有一次,帶孩子去菜地,大家興致很高,孩子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菜從哪里長出來?為什么會生蟲?吃菜有什么好處?有的小朋友談到家里的人是種田的,接著談到糧食問題上。從活動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知道了糧食從何而來,繼而明白勞動的光榮和珍惜糧食等。不難看出,在保護想象力、創造力的基礎上,教師和家長還需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以及廣闊的空間,鼓勵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經驗去探索,培養幼兒敢想、敢說、敢做的習慣。從而讓創造從日常生活中來,讓"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幼兒園任重而道遠,幼兒園教師擔負著給幼兒提供一個創造的環境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