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 文言文教學怎樣才能達到一種好的效果?這是深深困擾一線教師和學生的問題,文言文除了外在的分值限定,還有哪些潛在的分值提升空間?如果文言文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教學,那么它又和哪些題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呢?應該怎么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呢?如果四步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那么又該怎么實施呢?
關鍵詞: 文言文學習;聯系;四步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77-02
1.文言文學習的潛臺詞
語文學科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傳承與延伸,是一門語言藝術的演變的體現。語文教學從來都不能脫離傳承文化,它無一處體現的不是文化的延續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文言文的學習。但文言學習又恰恰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能承受之痛。
作為一線教師每每對文言文是又愛又痛的,文言文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占有很重要的比例。高考中文言文占了19分,加上詩歌、默寫就是36分。這在校學生的整張卷面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我想說的絕單單不是這個問題,因為文言文學習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教學,它和很多的題型都有著緊密的聯系。
首先是病句題,病句題究竟和文言文有著怎樣的關系呢?首先大家看這個例子:(2011年浙江卷)
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后,爭鳴性質的學術文章,更強調要得到作者本人認可的文本為學術爭論的起點。
分析:成分殘缺,缺介詞"以",改為"更強調要以得到作者本人認可的文本為學術爭論的起點"。例子中的"以———為"這個介詞搭配和文言文中的固定詞組搭配有著相同之處,有時候是缺了一個"為",有時候是缺了一個"以",文言文中的省略主語現象和病句中的偷換主語現象可以放在一起進行分析。病句掌握的不好,可能和語法掌握得不好有相當大的關系,所以文言文中句子分析經常地訓練,一定也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與思維方式。
學習文言文從來都是不孤獨的,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可以說成語題和文言文的關系也很密切,成語中的一部分來源于文言文,例如"臥薪嘗膽""退避三舍""躊躇滿志""庖丁解牛"等等,不勝枚舉,所以學好文言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掃清成語的障礙努力,成語來源于生活,而生活自然和中國古代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成語就會輕松很多。
古詩文不分家,古詩和古文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的,一個是簡短的濃縮體,一個展開來的擴展體,為什么有些同學的詩歌鑒賞總是不得分,除了必要的技巧與答題思路沒有掌握外,最主要的就是根本沒有讀懂,無法理解詩歌中描寫的內容,理解都是問題,還何來鑒賞,作為一線教師每每指責學生的分數低,不妨自己想一想,有沒有讓學生養成鑒賞的這種素質,換句話說,你的學生有沒有自己形成閱讀的能力,能不能獨立閱讀?是不是教師還是上課盲目去對答案,教師去替學生翻譯詩歌,有沒有為了加快進度而放棄培養學生自己閱讀的能力?
作為一線教師我一直關注著這個問題,于是我做了一個嘗試,將學生分為三步走,就是三階段訓練法:第一階段讓學生自由的答題,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突破方向,很顯然經過一階段的觀察,學生的能力不行,詩歌鑒賞水平很差。于是進行第二階段的訓練,讓學生按照翻譯文言文的方式一一對譯,先講究 "信",繼而是"達",最后是"雅",這階段學生適應起來有困難,一一對譯,是一件很痛苦的過程,學生開始的時候很費力,速度也慢,漸漸地就會速度跟上來了。最后一個階段就是讓學生仿照高考題的方式進行自主的命題,自己做答案,讓學生舉一反三,不再局限以一種題型,學生很感興趣,能力水平也漸漸地提高了,現在我的學生正在進行這階段的訓練,學生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興趣,從認真程度和掌握高考的方向上都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這一切都離不開文言文的功底,而這兩項又是相互促進的。
文言文閱讀中的人物傳記是現在高考的主要命題方向,可以把文言文的人物傳記分析和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人物傳記結合起來講,也可以讓學生依據實用類文本的題型給文言文中的人物傳記命題。學生動一次手強過教師講解多套題。
2.文言文教學的四步走
文言文的基礎性地位很明顯了,那么應該怎么學習文言文呢?
2.1 就是讀。多讀、指讀、精讀、快速讀。多讀就是在平常的學習過程里,經常閱讀小語段,可以選擇像《世說新語》《夢溪筆談》之類的有短小語段的書籍,大部頭也可以閱讀《史記》這樣的書,建議經常閱讀,不要間斷,培養語感的連續性。《史記》中的文章很適合學生閱讀,如果在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能加以指導就更好了。
指讀就是帶有目的的閱讀,指定性的歸納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清層次,歸納人物形象,人物經歷。
精讀是在泛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字斟句酌,積累詞匯。
快速讀則有點像英文閱讀的小語段,可以不必每個詞都理解,只為形成語感。
2.2 是譯。一定要一一對譯,前提是一定要斷句恰當。讓學生課前自己譯一遍,課后在譯過的第一遍下面留的空白部分再譯一遍,分析區別,矯正錯誤,及時整理,這很有效。
2.3 是命題和題型轉化。明確考綱,明確題型,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做答案,反過來再讓學生自己去做,或是精選學生的題進行組合,或是小組間進行試題調換,交換答題,再進行評析,析問題,分析優點和失誤的地方,經常進行評判式的交流,學生很喜歡這種方式,積極性也很高,效果不錯。
《蘇武傳》講解的時候學生不僅出了很多文言文題,還有學生主張給蘇武寫個頒獎詞,結果效果很好,體現了文言文與語言綜合運用題以及作文之間的轉化。
2.4 是懷舊訓練。主體還是學生,學生命題,以聽寫單詞的形式進行,緊張刺激,是學生又愛又怕的環節,但很有成效。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延續中最美好的一種積淀,這種積淀值得讓人沉醉其中。而一個好的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有探索,有失敗,也有提升,究竟哪種方式才會真正的實現成效的突破,每個認真教學和學習的人都在苦思,都在摸索,以上僅僅是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僅僅是一種嘗試與探索,如果面前有很多曲折的路要走,如果要付出艱辛和心血,但如果為了我的那些可愛的學生,我會大聲說:"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