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虎
摘要: 課改給予語文無窮的力量和不盡希望及生機,同時給予語文挑戰與取舍抉擇。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諸多問題日漸凸現,"虛"、"鬧"、"雜"、"偏",語文失去本色。而語感的性質地位,語感培養彰顯了語文本色,使它返璞歸真。
關鍵詞: 課改;語感;語感培養;本色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86-02
課改如一股春風,給中國的教育事業帶來勃勃生機和注入了活力,全新的理念,開放的課堂,靈活的教法,給師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
特別是給語文教育帶來了無盡希望和生機。重視了學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養,重視了對學生創新潛能的開掘。通過課改,密切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和社會的溝通以及和其他學科的滲透。特別是跟課改一起成長的老師們經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禮,更新了教學觀念,提升了課程意識。
但是,同時我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迷惘。伴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走進課堂,吹拉彈唱,聲色光彩,熱鬧非凡,炫人昏旋。脫離文本,架空分析,議論紛紛,語言媚俗不堪。廉價表揚,虛假作秀,語文頓失本色。這些讓語文教學陷入萬劫不復之深淵,讓由過去的落后封閉的語文課堂帶著鐐銬直接走進熱熱鬧鬧、五光十色的自由市場,真可謂"無書聲之盈耳,唯有笑語演唱之勞神"!
語文課堂是嚴肅的圣地,語文教學是"傳道受業解惑"嚴肅的科學藝術,豈能如此矯揉藻飾?
語文課就是語言課,課堂的空間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是語文學科特點的。語文課當然要引導學生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要引導學生們感受語言之精妙,洞見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要引導學生們沐浴文章的高深道德,體驗優美情操,感悟思辯睿智。
眼下我們認為語感培養恰恰能彰顯語文本色,回歸語文本真。
語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一種悟性,是一種理性直覺性,或者說是一種直接的理解,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也是語文教學的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更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
新課標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閱讀方面強調"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1]。呂叔湘先生也強調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2]。
語感在整個語文能力結構中,處于一個基礎的核心的地位,語感是言語活動的必備前提條件,語感是語文能力的基礎。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能力的高低。
語感培養由感知積累、領悟運用兩個階段循序漸進,反復實踐而形成。
在感知積累階段,首先要重視讀和背誦。這里的讀既是齊讀、輪流讀、分角色讀、引讀不拘格調的形式,又是朗讀、默讀、略讀、跳讀、瀏覽的閱讀方式。既要讀課本上語言規范,典范名篇,又要向課外延伸,讀生活,讀自然,讀社會,讀花木蟲魚,讀文史地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所不讀,無不成文章!課上讀,課下讀,熟讀精思,能有效的激發語感。新教材增加課文的篇數,增添了口語交際的內容,課外閱讀及古詩背誦也有量的規定。其本意就是讓學生多讀書多講,讓學生在大量的積累中感悟、運用。就是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
重視誦讀能促使良好語感的形成。清朝桐城派,竭力提倡誦讀。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寫道:"(讀古人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3]。
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則用心理學、生理學原理對該現象作出解釋:"朗讀也是一種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動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氣音節就在讀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4]
"腹有詩書氣自華",背誦不僅培養了語感,也是一個人才能、智慧、品格養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自古以來學者無不在背誦方面下過大工夫,"新儒林外史"——《圍城》的作者錢鐘書先生在清華大學讀書時發誓要"橫掃清華圖書館",背誦了大量的古代文學名著,他的文章中歷史典故隨處可見,精辟妙語俯拾皆是;他的演講氣勢恢宏,妙語連珠,機智幽默。背誦使人受益終身,裨益語感培養。
其次,聽說相助,感知語感。聽廣播,看新聞聯播,演講,口語交際,語言實踐中進一步錘煉了語感能力。
語感培養的領悟運用至關重要,語感是一種悟性,是一種直覺,是一種直接迅速的靈敏感覺。是在思維、想象、聯想、情感等心智活動參與下瞬間敏捷的復雜思維活動。要領會語言的豐富內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要讓學生親身經歷,與作品溝通,作心靈的交換。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語感是在閱讀時,讀者憑著積累的語言經驗而又自覺或不自覺地綜合運用語言基礎知識感受語言的過程。"[5]。新課標也明確強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品味揣摩作品過程中,學生陶治了情操,升華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語文抓住了語感,便找到了語文的靈魂,抓到了語文的精髓,抓到了語文的血脈。語文抓住了語感,語文就會原汁原味,本色當行。語文抓住了語感,語文課就會實在豐富,靈活生動,絕不會有水分和泡沫!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論創作·寫作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2] 《學習語法與培養語感》,《語文學習》1985年第1期。
[3] 清代著名的教育家、語文教學法家唐彪:《家塾教學法》,92頁,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 李珊林:《語感訓練的思考與做法》,《語文學習》199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