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瓊
【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出口中存在著嚴重的低價競銷問題,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抽口低價競銷,分別為:中國出口低價競銷的特點、出口低價競銷的原因、出口低價競銷的策略。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于出口低價競銷所存在的問題能夠得到一定的解決,使得國內企業在市場上占有生存地位。
【關鍵詞】出口,低價,競銷,策略
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國內產品還是占有一定地位的,產品在世界各個國家內都有銷售,產生這樣情況的主要因素為:依賴于本國的產量和價廉兩點優勢。所以,我國要角逐世界市場,維護出口市場的良性循環。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加深,其他國家現代機器化程度的普及,第三世界國家更加低廉的價格,我國標簽的物美價廉不再具有優勢,甚至大規模的銷售還被發達國家冠以“傾銷”的罪名。國家發展必須從源頭上剖析出口低價競銷問題,并找尋解決辦法。
一、出口低價競銷的特點
我國出口企業低價競銷行為的特征。低價競銷行為往往源自具有比較優勢剛性的出口企業長期以來,指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成本學說,盡管比較成本學說能較好地解釋我國企業參與對外貿易的起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顯示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就我國企業而言,比較優勢一旦形成就產生了難以轉向的剛性。其次,傳統的比較成本學說僅僅考慮了成本—價格因素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卻忽視了非價格因素的重要意義。受此影響,我國許多出口企業盡管面臨低效率的生產經營卻難以轉型、轉產,非價格競爭手段因難以引人競爭和創新機制而不易實施。因此,在這種局面我國企業的低價競銷行為就難以避免了。
出口價格是國內企業價格戰的另類演繹。由于同行業企業的增多,國內市場的蛋糕逐漸呈飽和狀態,已經無法在國內贏得利潤。通過價格調控謀求世界市場的份額,擠兌原先在世界各國出口企業的優勢,尤其以彩電、冰箱等家電產品更為劇烈。因此,國內市場的價格戰,開始轉戰到世界各國,染指到出口市場。出口低價競銷的方法多樣,隱蔽性增強。隨著出口市場占我國經濟中的比重增加,許多企業已經對國際市場逐漸熟悉,尤其是已經開始在付款方式、國際貿易條例方面開始采取規避不利條件的方式,以求獲得最大的低價利潤。舉個例子來說,在雙方簽訂合同上的產品原價,會通過內部的實質傭方式給予“賄賂”,金額比例高達15%。此外,在理賠案例中,部分企業會通過高價來進行滿足客戶和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合同條款中暗藏境外購匯核銷等內容,讓法律空白的商會“行業指導價”失去效應。
二、出口低價競銷的原因
長期以來,指導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理論基礎是比較利益學說,盡管它能夠較好的解釋我國企業參與對外貿易的起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顯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一)政府因素
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長期把出口創匯和出口額作為政績考核的標準。而不是從國內外整體市場環境去定位,從企業的長遠角度考慮,通過給予企業各種優惠政策,比如在土地,信貸等資源配置上有很大權力,造成高度扭曲的土地和水資源價格,鼓勵企業馬上能夠促進GDP產業的增長,造成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以浪費資源的方式來提高增長率。
2、國內相關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措施的缺位,行業協會及商會的行業導向和對企業的監督不利。對政府而言,職能錯位相當普遍,一是越位,二是不到位。
3、國內法律對出口低價競銷行為,缺乏法規依據。在制止通過價格手段實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諸多法律中都未對出口低價競銷行為做出具體的規定。在目前,我們談論的低價競銷行為,采用低價競銷而沒有采用低價傾銷這個概念根本原因是低價競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本身就能直觀認定為低于成本價值,但是,目前許多國家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我國發起反傾銷一半通過選定“第三國”的形式確定我國的產品成本,本身就有歧視的成分,如果我們采用國外的低價傾銷標準,本身就是承認了這種歧視的合理性。
(二)市場環境因素
國內市場飽和,發展空間有限出口低價競銷表現在流通領域,而根源卻是在生產領域。由于我國的企業大多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一旦某種產品暢銷,盲目跟風,導致我國許多行業的生產總量供過于求,造成結構性失衡。而又由于近年我國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改革,以及國內的就業形勢嚴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國內消費需求不振,購買力不足。國家雖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和刺激消費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內需增長仍然乏力,面對疲軟的國內消費市場企業開始把眼光投向國外,力求開拓國際市場。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出口主導產品,所以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既包括國內眾多同質廠家也包括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眾多企業,而全球對中低檔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需求是有限的,而為了搶占國際市場,占有市場份額,國內眾多中小企業不得不以低價競銷方式去銷售產品。
三、解決出口低價競銷的策略
我國企業出口低價競銷,有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有企業自身的原因,還有市場不健全方面的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從多方面人手,主要應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尋找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結合點對于如何將一國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價值優勢,許多經濟學家在理論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國際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在于該國企業、產業的競爭優勢,即其在發展水平上的優勢;一國在國際經濟領域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使其出口企業擁有競爭優勢,成為競爭優勢企業的基礎是提高生產效率、引人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同時又是相互關聯的。一方面,企業的競爭優勢可由它所擁有的比較優勢表現出來。如果兩企業處于同一技術水平,則二者的國際競爭力是相同的;否則,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企業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比較優勢創造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外經貿部政研室“出口低價競銷”課題組.兼治源頭與末端[J].國際貿易,2003(2).
[2]張玉和.惡性低價出口的界定標準、原因分析及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