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解妮娜
1.關于能力本位教育的分析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一種以重視獲得技能崗位操作能力為首要目標,以能力為根本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誕生于二戰后,美國對退役人員進行轉業訓練開發的一種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并于20世紀60年代被用于職業教育。進入80年代后,又美國迅速向全世界擴展,對現代職業教育產生了深入的影響。
作為一種注重能力培養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并不主張職業教育以知識水平的提升為主要任務,而是著重提高受教育者的從業能力,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提供產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能力本位包括很多理論,如教育過程中積極適應社會需求,開設課程隨著社會需求進行調整,并且教學計劃根據崗位上職業能力需要進行調整;教材以能用為主、夠用為度,引入業界成熟的標準;實訓環節使學員畢業后能具備某一具體崗位的上崗基礎。
在以往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往往以知識為本位教學模式,其目標龐雜,注重以基礎知識為節點進行知識的擴展。但這種模式恰恰忽略了培養受教育對象的針對性能力。
目前各高職院校中普遍采用這種模式進行教育,未能建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據分析,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均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學體系,包括教材、課程安排、教學模式以及課堂實踐等方面。高職院校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為首要目標,對本科院校的全部照搬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從而影響將來的就業和發展。選用的教材和課程若沒有對具體職業技能的針對性,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標則無法實現,使學生措施很多發展機會,喪失了社會競爭力。
CBE教學模式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與高職院校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教學理念十分接近。為了實現一些職業從業能力要求的目標,CBE教學的目標著重強調學員將來所從事職業能力的學習和運用。CBE教學以“能用為主,夠用為度”為根本出發點,其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的重在培養一線人才的專業技能,并按照社會職業需求開設相關專業,這些專業均建立在各領域學科知識的系統之上,不僅對知識的選擇具有針對性,而且實用性高,突出受教育者的崗位能力。
高職英語教學由于其教學目的的相對實用性,需建立在學院特點的基礎上,以社會對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其教學模式應做出相應調整,于本科英語教育區別開來,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對教材及授課方式進行改良,將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
2.教學實施過程
經過前文的介紹及針對目前專科院校的英語教育的模式分析,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相比傳統的學科本位教學模式具有更高的優越性和實用性。以下本文將以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學為實驗對象,運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通過與學科本位教學模式作對比,探究其實用性及成果。
本實驗的對象為2013級應用計算機1班和2班的學生,共100人。實驗時間為2013-2014學年兩學期,學時共計168學時。應用計算機2班采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實驗班,應用計算機1班則采用傳統學科本位教學模式。
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指導方針,經過對學生所需英語能力進行分析和總結,得出能力培養指標,具體見表1。
具體教學實施中,課堂被設計為一個模擬的工作場景,學生通過扮演場景中的具體角色,達到融入場景的目的。教師在每次下課后告知學生下次課程的教學主題及情景內容,供學生在課余時間查閱背景知識、國外禮儀等相關中英文資料及常用句型。上課時教師用準備好的關于某一實際場景的對話視頻或幻燈片引導學生,給學生一個獨立討論的主題,引出課堂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在復述場景中所聽到的句子來了解和掌握工作實際場景中所需要用到的詞匯及句型。
經過若干次的句型朗讀及練習后,進入學生分組學習階段。教師選擇一個與課堂開始時提供的場景類似的場景供學生進行情景重現,學生可以根據課堂開始時學習的詞匯及句型,分組合作表演一個針對此情景的英語對話,并在班級中進行成果展示,通過老師及學生的互相點評,達到將知識徹底消化的目的。采用上述教學模式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并提高學習的牢固性及實用性,同時分組準備情景重現的過程也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意識等能力。
3.實驗分析與結論
經過一個學年的教學實驗后,對學生的成績變化,學習態度進行對比,發現在實驗開始之前,兩個班的錄取成績基本持平。經過一學年的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后觀察發現,采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計算機2班在聽力、口語、閱讀三個能力培養指標均比1班的表現更好,并且學生普遍反映對英語的興趣有提高。從以上數據來看,采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班級對英語的掌握效果明顯好于未采用此教學模式的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明顯提高,并具有良好的實用針對性。通過此次試驗,證明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采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有很高的優越性和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