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想明
摘 要:語文學科必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采用信息技術來解決以往語文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優化語文教學,推進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發展對語文學科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應用的新鮮性、直觀性、趣味性、多樣性越來越適宜課堂教學。在最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合理科學地運用多媒體,可以把靜止的、呆板的文字、畫面轉化為鮮明的視覺、聽覺、動感形象,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密度,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應用
語文是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克服語文學科自身弊端、進一步實現科學化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采用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深入的開發性研究,使之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作為信息主要載體的語文,必須適應今天的信息化社會,否則就會失去它在基礎教育中的應有地位。所以,本文就中學語文教學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義,以及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優化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時需要注意什么等幾方面作一些論述。
一、恰當融入電教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父母的督促和教師的簡單說教,學習沒有興趣,就會失去動力;相反,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興趣的促使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他們就會努力地去完善自我,甚至會干出不平凡的驚人的事情來,真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教學中如何撥動學生的“興趣”這根弦,尤為重要。
近年來,我在教學中恰當應用多媒體教學,收效良好。例如:教學《春》,先向學生展示多媒體畫面《絢麗的春天》,畫面上呈現出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的景象,將古往今來,描繪春天、歌頌春天的優美詩句在音樂聲中展現在學生眼前。課件演示結束,老師隨即提出問題: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描繪春天的呢?這個問題引導著學生興趣正濃的進入《春》的學習,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揣摩、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很不費力的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
二、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豐富自己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認識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課文中的插圖、文字、英雄人物、愛國將士、模范群體、壯麗河山、自然風光活靈活現的展現給學生,用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人物心靈美、作者感情美、道德情操美去熏陶感染每一名學生,引導學生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美的享受。在課堂上,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重要詞語以及句子的含義和感情色彩,引導學生想象和借鑒課文中的語言美、意境美、感情美、藝術美,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老師應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努力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實現“演員夢”的平臺,指導學生依據課文的情節、人物形象編寫劇本,鼓勵學生大膽設計人物形象,細心揣摩人物的性格,將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黑板報,定期播出(登出)學生的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文章,讓全校或全班師生共同評選出“最具有創意的文章”及“創新能手”,給予表彰獎勵,充分鼓勵學生創新,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氛圍。
再比如,教學《威尼斯商人》時,讓學生自己挑選角色、制作道具,然后進行演出,并用攝像機將演出過程攝下來,再在電視上播放給大家觀看,讓師生共同評議表演的技巧、效果以及人物形象,尤其是像夏洛克的吝嗇,鮑西亞的聰明機智等,指出不足之處,肯定表演出色的地方,可以評后又演再錄,演完又看再評,直到表演得很出色,然后評出“優秀演員”、予以獎勵。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創新,在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巧用多媒體資料,培養寫作的興趣
學生作文主要包括:學生生活中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生活中獲取的感受,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前,必須對社會生活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獲取清楚豐富的表象。然而由于學生社會閱歷淺,社會生活體驗少,因而無從下手。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借助投影、幻燈、錄像、錄音及課件等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真實、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創造觀察的最佳情境,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與平時親自經歷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打開學生的感官的窗戶、思維的閘門,學生寫起相關作文就會得心應手,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文時,我從網上找到了有關故宮博物院的有關紀錄片,讓學生欣賞,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進行即席發言——口頭模仿作文《我們的學校》,有不少學生能口頭表達出“校園風景這邊獨好”的優美語言。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合理科學地運用多媒體,可以把靜止的、呆板的文字、畫面轉化為鮮明的視覺、聽覺、動感形象,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密度,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只要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找到它們與教育規律的契合點,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