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玲
摘 要: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課堂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要改革如今的教育模式,讓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達到最優化。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提問的有效性,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
一、緊扣教學目標,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質是什么?實踐者往往不多加思考。中小學課堂有效提問如此之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提問的真正目的沒有弄明白而跟著感覺走造成的。大概和夫說:提問“是以兒童的智力發展為目標的”“使兒童對教材展開主動、能動的思考”這就是提問的本質。每一種切入課文的方式都有它的優點和適應范圍,但是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切題不能脫離教學目標,要緊扣目標,找到一個能綱舉目張的問題,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讓整堂課都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盡量做到水到渠成。如《我的老師》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整體感知,入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2.領回文章記敘的要素,能復述課文記敘的幾件事。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這么說,從幼兒到初中,我們接觸了不少的老師,想必一定有一位老師是印象特別深刻的,那么巍巍筆下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帶著問題去讀懂全文,然后請幾位同學描述一下巍巍筆下的老師蔡蕓芝先生。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適時提問,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中心。
二、抓住重點難點,巧妙提問
是否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標準,當今的課堂應是自然的課堂,應是生成性課堂。如何在學生生成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凸顯難點,這給我們老師的課堂提問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在課文的重難點部分善于設疑,可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寬,又能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如在《塞翁失馬》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未必不會是一種福氣。”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說不定就是一種災禍。”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在上完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抓住重點進行提問,可以這樣說,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當我們身處逆境,應該怎樣做?通過一步步引導學生,讓學生說出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教師必須緊扣重難點,尋找突破口,巧妙設計“主問題”,讓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快速地整體把握課文。
三、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技術”。學者呂叔湘說:“教師提問一定要做到能發能收,運用自如;學生發問離題,教師要能夠因勢利導,納入正軌”。如果一堂課中學生的思維過散,教師又不加以適當的控制,那就根本談不上有效。例如一位教師在上《過零丁洋》一課時,有學生問:“零丁洋是什么樣的?”于是,這位教師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抓住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與學講解。這位教師說:“我不愿意扼殺學生提問的興趣,我的斥責、冷漠也許會讓學生失去學語文的快樂。”在《過零丁洋》上這篇課文時,我們要巧妙地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堂,隨后通過巧妙的轉換把學生引回正題,帶回課堂。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中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課外延伸,升華提問的有效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感興趣的刺激不是眼前已知的事物而是未知的,通過努力可以認知的事物。探究活動是需要某種障礙物的。人正是從不順應的狀態中產生意識從而創造出人類意識的產物—技術和科學,并不斷改變世界的。因而課堂提問應在教材和學生許可的范圍內達到最深處。這也是創造最近發展區的需要。經驗水平的淺層問答是無濟于事的。因而課堂提問應在教材和學生許可的范圍內達到最深處。如在學習了《孔乙己》一文后,有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中說“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你認為:孔乙己死了嗎?為什么?教師要通過問題引發他們思維的火花,使之認識到,沒有見到作為物質的孔乙己;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孔乙己沒死。
總之,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高效的課堂提問,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掌握提問的方法和策略,講究提問的藝術,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