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
摘 要:中國的管理思想源遠流長,五千年政治歷史的變遷,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國管理思想史的發展與演變。宋代的職官制度在古代職官制度中承前啟后,本文從宋代為保障皇權和為保障官吏忠于職守的手段措施出發,以內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宋代職官制度對當代企業所具有的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內部控制;宋代職官制度;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5-14-2
0 引言
內部控制根據COSO給出的定義,是指“一種由企業董事會、管理階層與其他人員執行,由管理人員階層所設訓一為達成營運的效果及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相關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即“內部控制系為達成某些目標而設計的過程”。兩宋時期的統治者們,與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相同,采取了一系列體現出了現代企業內部控制必備的特征的職官制度手段來管理群臣。本文將從宋代職官制度如何實現保障皇權和確保官吏盡忠職守這兩個目標的具體措施出發,做一定的探究,并從內部控制角度提出宋代職官制度的缺點及對當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1 宋代職官制度中確?;蕶嗟拇胧?/p>
從趙匡胤建立北宋開始,直到南宋度宗為止(不含流亡朝廷),宋代建立了較之前代更為完善的君主專制制度,皇帝處于政治活動的中心,控制著職官制度的運行,皇權至高無上。但是皇帝自己無法獨立控制龐大帝國的運轉,因此,皇權的實現需要依靠制度措施和大批的官吏。宋代的皇帝在設計職官制度時,采用了眾多的手段。這些手段主要包括:從三省制到二府制,軍事制度的演變,由文官出任地方官的制度以及宋代皇帝靈活的統治藝術。
1.1 從三省制到二府制
宋代繼承了唐代“三省制”的形式, 但尚書省、門下省名號雖然存在,但實際地位已下降為外朝辦公機構。事實上宋代的中樞機構為中書省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即“二府制”,其典型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以文官擔任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元豐改制之后),作為樞密院長官專管軍事,分散了宰相及兵部的權力,減少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1.2 軍事制度的演變
宋代的軍事制度將以往一個部門對兵權的把持,變為由四個機構分管,樞密院負責軍令與高級軍官人事選拔工作;“三衙”負責直接領導中央禁軍;兵部負責軍政與地方廂軍的管理;吏部負責中低層武官銓選。各軍事部門管理多頭,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宋代還繼承五代時期遺留下的做法“強干弱枝”選拔地方廂軍中的精壯之士進入禁軍,強化御前軍事力量。另外為避免出現將官專權的風險,宋代制定“更戍法”頻繁地改變駐外禁軍的駐地與統兵將領,從職官制度上基本斷絕了將官作亂威脅皇權的可能。
1.3 由文官出任地方官的制度
有鑒于唐末“安史之亂”后的亂象,避免以武將作為節度使出任地方藩鎮長官,導致國家出現事實上分裂割據情況的發生。宋代地方官均派遣文官以中央官吏的身份擔任,同時依照宋代慣例,地方廂軍的正印職務也由中央派遣的地方文官兼任,武官只能擔任副職,具有了明顯的“重文輕武”色彩,從而確保在地方行政層面皇權的鞏固。
2 宋代職官制度中確保官吏忠于職守的措施
2.1 官吏職責相互交叉彼此制約牽制
為避免任何部門或個人專權營私,宋代職官制度中有意識的使各部門之間的職、權、責交叉混淆,造成彼此之間的相互牽制、制約的狀態。在中央政府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豐改制后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事”)為宰相,同時設“參知政事”(元豐改制后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事”)為副相,設三司使分管財政,時稱“計相”,權位僅次于中樞兩府。而其中副相由于中書省請旨較多的緣故,反而與皇帝更為接近,從而造成正、副相權力的交叉和制約。
在地方職官制度上,以州為例,在中央派遣的知州外,各州均設“通判”一職,知州發出的政令需通判副署方能生效,目的就是實現對知州權利的牽制,促使其忠于職守。
2.2 臺諫制度的演變
宋代的監察機構御史臺,分為三院,由臺院、殿院、察院組成,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根據宋代職官制度的規定,宰相的親人及其門生故吏不得為御史中丞,從而避免宰相與御史臺勾結為禍。同時,宋代還設有“諫院”(元豐改制后改設左、右諫議大夫),行駛諫諍之權,一定程度上獨立于宰相為首的行政體系,是一條相對獨立的官吏監督和輿情反饋渠道。
2.3 入仕途徑的嚴格與優渥的官員待遇
與魏晉以及唐初主要通過門第高低選官不同,宋代入仕主要有,科舉、制舉和蔭補三個途徑。在宋太祖時,廢除了前代“公薦”制度。在科舉考試環節實行試卷糊名、謄錄和考官回避制度,防止考官對有姻親、師生等關系的考生徇情舞弊。宋代的科舉、制舉因錄用舉子較多,給了各階層士子提供了相對公平的入仕機會,從而有利于入仕官員心甘情愿地為皇帝的通知體系服務。
對于為政權服務多年的官吏,宋代也給予極大獎勵與福利,除了選官時通過蔭補照顧官吏子弟入仕外,還采用“請郡”與“宮觀祠祿官”的制度,為達到一定級別的疲老官員提供制度性憂禮。應當說宋代的這些舉措,確實在激勵官吏盡忠職守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3 從內部控制角度看宋代職官制度的主要缺點
3.1 從執行者方面出現的缺點
從內部控制的定義來看,執行者包括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全員對內部控制制度的遵循、重視,是內部控制能夠貫徹實施的最基本保證。如果將趙宋政權視作一個當代企業,則雖然其職官制度在內部控制中實現了對管理層,即官吏團隊的控制,但卻沒有手段對董事會,即皇帝這一決策中樞進行制約,沒有真正有效的措施對皇權濫用予以防范。應當說宋代的臺諫機構是其內部控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臺諫監察機構組織獨立,滲透性強,便于宋代皇帝加強對官吏的監督與控制,了解官員情況,但由于本身作為執行者之一的皇帝權力過大,臺諫系統的作用發揮必然受到皇權甚至是皇帝個人性格的影響。這也是宋代職官制度在歷史局限性下,不可避免的缺點。
3.2 從制度設計者方面出現的缺點
在內部控制的制度設計上,由于企業所有者并不直接面對企業的一線經營問題,而一般業務人員又缺少足夠的管理經驗和全局觀,因此管理人員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內部控制的設計者。但在宋代職官體系當中,企業的所有者,即宋代皇帝顯然扮演了制度的設計角色,這就使得在宋代皇帝主導下設計出的內部控制手段與措施,雖然具備權威性,但由于設計者對基層具體問題缺乏準確的了解,而在設計的科學性上存在缺陷。
4 對當代企業內部管理的啟示
4.1 企業設立內部部門和崗位應堅持“分工合作、協調制約”的原則
在任何一種類型的當代企業中都要做好企業內設部門和崗位的設置,通常需要關注的有兩點,一是企業從上自下的部門和崗位設置,要注意合理的安排管理幅度,使企業能夠通過這種設置,成功實現整個生產經營系統的有效運行。二是企業內部要形成各個平行部門彼此之間能夠分工合作、協調制約的管理體系與網絡,避免宋代職官制度中各部門職能交叉太過的問題。幫助企業負責人有效地對企業實現控制,也可以保障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牽制與利益合作,進而更好地完成對企業的內部控制。
4.2 企業要兩條以上的信息上報與反饋渠道,便于企業管理層快速、真實的了解企業的實時動態
要分別設置管理部門和監察部門。這條避免類似于宋代職官制度中,臺院監察部門受到宰執管理部門的束縛,要確保信息有兩條或兩條以上平行的渠道來傳送。讓決策者或管理層通過對多條信息進行對照比對,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采取有效手段予以糾正。
4.3 企業要保證人才選拔途徑公開公正
企業要保證人才選拔途徑公開公正,參考宋代職官制度中的入仕選拔途徑,實現組織內部人才從基層到高層的通暢晉升途徑,充分地調動企業內外部人員為企業獻計獻策的積極性。根據崗位特點選拔專業技術過硬的員工。加強人力資源規劃、招聘、培訓、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和勞動關系管理六方面的各項制度。提高企業整體工作水平。
4.4 提高內部控制技術中的控制措施,充分體現內部牽制、內部稽核等重要的內部控制思想
考慮到當時的客觀水平,我們不得不承認,宋代的內部控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通過借鑒宋代職官制度中的監督獎勵做法,明確企業內部制約合作制度。在審查、核對、稽查工作上。
參 考 文 獻
[1] 鄭石橋.中國職官制度中的內部控制考略[J].財會學習,2003(03).
[2] 王蕾.從現代企業內部控制角度看西周財計制度特點[J].時代經貿,2007(06).
[3] 李鳳鳴.內部控制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