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 張良 劉湛民
摘 要:橋梁建設自古與文化相伴而生,傳承歷史和文明。作為江南水鄉的常州有大小古橋幾百座,卻在逐漸消亡。從闡釋中國橋文化的溯源和發展入手,接著闡明常州古橋的興衰和變遷,通過對常州古橋數字化傳承策略的構想,指出常州古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號召人們關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關鍵詞:中國橋文化;數字化傳承;常州古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中國橋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常州古橋的前世今生》,項目編號:czjd201613。]
中國是橋文化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橋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淵源,有不少橋梁成為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但由于缺乏重視和足夠的保護,中國古橋卻在逐漸消亡。常州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古橋體現了濃厚的水鄉文化和城市歷史地位,但隨著歷史的變遷,許多古橋由于保護不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有些甚至已經被徹底拆除,古橋的保護迫在眉睫。筆者從數字化傳承的角度,指出常州古橋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以期引起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
一、中國橋文化的溯源和發展
(一)中國橋文化的類型
中國橋文化具有深刻的自然、歷史、人性淵源,它的類型劃分主要來自于它的功能。
第一,物質層面的功能。自然功能,人們通過造橋跨越山澗,到達對岸;攻防功能,人們利用城壕吊橋來阻擋敵人的進攻;寄情功能,亭臺樓閣間,人們用橋來美化環境。
第二,精神層面的功能。精神層面橋的功能主要來自于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例如,牛郎和織女每年七夕在鵲橋相會,鵲橋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又如,奈何橋通常用來表達生離死別,但古人認為過奈何橋是到另一個世界里生活。
如今我們對中國橋文化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物質層面上的實物載體的審美意識。
(二)中國橋文化的形式
中國的許多古橋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無論是橋碑、橋聯還是橋名都顯示出橋文化的文學藝術性。盡管古橋的交通價值已經退化,但它的人文價值、歷史價值、文學價值、旅游價值、考古價值都在深入開發中形成了獨特的橋梁文化。古橋可以融入環境、美化環境,應合中國“天人合一”的哲思。
中國橋文化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桁梁式橋、懸臂橋、拱橋、吊橋、拉索橋、廊橋和組合體系橋。橋梁建筑形式的設計,切忌抄襲和雷同,要有新意,與環境完美融合,從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美感,以此設計出的橋梁才能彰顯藝術構思并傳承歷史。
(三)中國橋文化的發展
我國的橋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建筑學和美學價值。橋梁的美學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它的技術指標,因為建造橋梁不僅是為了交通便利,更是為了美化環境,以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視覺沖擊的藝術享受。橋梁本身承載著歲月的變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宗教信仰、民族風情、審美情趣等文化的沉淀。
我們目前的橋梁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橋文化的發展相對單薄。橋梁建筑師較為內斂,橋梁的建設缺少建筑師和藝術家的共同合作。
但在近年來,中國的橋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2006年10月23日首屆“中國橋梁文化周”在浙江紹興舉行,橋梁文化周以“傳承橋梁文化,弘揚自主創新,共建和諧交通”為主題,150余名國內外橋梁專家、知名學者來紹參觀考察并探討橋梁建設新理念。“中國橋梁文化周”的目的在于使中國橋文化能以自己的深厚底蘊和時代風采主動地走向世界。使現代橋梁建設朝著科技新型、現代美學以及人文環保的方向發展。
二、常州古橋的前世今生
(一)常州水系變遷對古橋的影響
最早的常州古橋是伴隨常州古運河的修建而建造的,之后南北大運河的開通、江南的水網體系初見雛形,古橋的建設逐漸興盛,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宋朝時期,大興水利建設,在此期間修建了許多頗具特色的古橋,如狀元橋、臥龍橋、舜宜橋等,這些古橋體現了宋朝時期常州的文化特色與內涵。元朝時期,開鑿了城南渠,為常州城區拓展了空間,水網體系趨于完善,此時修建古橋有鳳凰橋、洋頭橋等,其中洋頭橋是常州市區建造的最早的三孔石拱橋。明清時期,常州內水系發展已趨于完善,古橋的建造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因此,這一時期許多古橋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較有名的有覓渡橋、西倉橋、文亨橋等,其中西倉橋(廣濟橋)是當時跨徑最大的橋梁。到了清代,重修重建了大量的古橋,如廣化橋、飛虹橋、萬福橋、蘆墅橋等,包括石拱橋28座,石板平橋12座,古橋分布密集,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特色。與此同時,城市經濟迅速發展,水系調整頻繁,古運河上的古橋損毀較多。改革開放以后,常州的水網體系和功能得到進一步優化、細化,其文化功能、旅游休閑功能與生態環境功能也不斷增強,但對常州古橋文化卻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總之,古橋的功能和價值是依賴水系而存在的,若水系發生變遷,其對古橋的影響也將是必然的。
(二)常州經濟發展對古橋的影響
首先,經濟形成、發展的初期(京杭大運河開通前)。這一時期的經濟模式主要是自然經濟,古橋多以單孔石拱橋和石板橋為主,較為注重橋的功能價值,比較悠久的有仁育橋、五熟橋、新坊橋等。
其次,經濟繁榮昌盛。公元610年,南北大運河開通,使常州成為江南的交通樞紐,溝通南北。常州的經濟飛速發展,古橋在數量和外觀上都得到了發展,較有名的是西倉橋、文亨橋、白家橋、惠濟橋。唐宋時期,經濟繁榮,橋梁建設增多,較有名的有滕公橋、甘棠橋等。
再次,當代經濟背景下的古橋。隨著經濟飛速發展,這些古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立交橋的作用凸顯出來,古橋的經濟作用也逐漸被削弱了,許多古橋都被拆掉、遷移或改造另建。
總之,在經濟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古橋的功能、規模和價值也必定會發生變化。
三、常州古橋的數字化傳承策略
針對常州古橋的特點,我們秉承保護文化遺產項目必須遵循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基本原則,以支持古橋原貌為基礎,采用技術和藝術相結合之路,將數字化手段應用于常州古橋的保護、再現中,從而實現拓寬傳承渠道,擴大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力。
(一)數字化模擬與再現
通過數字化手段模擬和再現常州古橋的風貌,一是可以記錄和還原常州古橋極具審美價值的身姿,保存和保護常州古橋的歷史風貌;二是可以搭建古橋愛好者之間的平臺,號召人們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關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激發人們對家鄉的熱愛。
常州古橋數字化模擬與再現可以通過數字繪畫、攝影、專題紀錄片等方式來完成。數字繪畫主要通過數字化軟件完成對古橋全貌的繪畫,通過模擬油畫、水粉畫、素描等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展現常州古橋豐富多樣的視覺效果,后期可以做成不同風格的明信片、宣傳冊等,便于古橋文化的傳承;拍攝古橋的風光攝影照片,記錄古橋原貌,以及古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隨著古橋的逐漸消亡,現在的記錄可以作為歷史文化資料永久保存;還可以通過拍攝專題紀錄片的方式對常州古橋進行數字化模擬與再現,這種方式動態記錄了古橋的風貌,可以以與古橋相關的故事或傳說為解說詞進行專題片創作,還可以以當地居民的采訪為主要內容進行紀錄片創作來了解古橋的歷史變遷。
(二)數字化展示與發布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圖形圖像處理等新技術的興起和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建立了新的途徑和方法。如:水晶石公司為世博會制作的數字化“清明上河圖”,浙江大學魯東明教授開展了“古代珍貴壁畫數字化保護與臨摹技術研究,南京大學三峽文化數字化展覽工程等,從這些數字化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采用技術和藝術相結合之路不僅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化遺產,還可較好地還原傳承技藝、產品、環境的原貌,同時,利用相關的交互技術可以實現跨越時空的交互。對于常州古橋,我們可以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建造古橋模型,并利用3D打印技術實景打印;還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佩戴VR眼鏡,模擬人在橋上走的沉浸感。
因此,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的目的是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數字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常州古橋的可持續發展
“古橋保護必須當作一項事業來做。”除了常州古橋的數字化傳承外,必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常州古橋實現可持續發展。以下是一些建議:
(一)古橋與環境捆綁式保護
古橋已經與當地的環境融為一體,保護古橋,要與當地的環境結合起來保護,一旦古橋離開了環境,也就離開了歷史。
(二)宣傳促進教育和引導
切實加強宣傳力度,促進當地百姓對古橋的了解,提升古橋知名度,使古橋成為當地的名片,開發相關的旅游資源。
(三)責任、資金及科學的保護規劃三管齊下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和保護文件;對當地古橋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并記錄;開發古橋的經濟價值,旅游開發與保護古橋相結合。
常州古橋歷經滄桑歲月,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承載了歷史的重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每個常州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常州古橋終會走向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李家玉.中國古橋一絕[J].文史月刊,2010,(02).
[2]黃毅松等.常州古橋資源特征及其保護[J].美與時代,2014,(09).
[3]項海帆.中國橋梁史話[J].地圖,2004,(05).
[4]王其明.中國古橋藝術評述[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01).
[5]張勇.大運河邊的常州古橋保護行動[J].中國文化遺產,2013,(06).
作者單位: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