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丁煒
摘 要: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得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建筑師逐漸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知識傳統以及生活記憶已經失守了。建筑師們開始將接續、重塑生活記憶作為建筑思考以及建筑實踐的主線,面對“記憶”進行建筑的在地實踐。試圖從記憶、材料、界面、空間體驗、日常性、非功能性等方面對近年來國內建筑師在鄉村、城市新區以及舊城改造的相關在地建筑進行實踐分析,解讀如何實現建筑在滿足現代功能需求的同時關照記憶。
關鍵詞:在地建筑;記憶;空間體驗;非常規;日常性
一、記憶與空間
記憶的存在是需要特定的空間承載的。卡爾維諾曾說:“如果你覺得兩個拱廊之中的一個更為愜意,那是因為在三十年前曾有一個穿繡花寬袖衣服的姑娘走過那里,或者是因為那個拱廊在某一時刻里的光線使你聯想起另外一個地方的什么拱廊。[1]”記憶在卡爾維諾所描寫的這段場景中是凝結在拱廊這樣一個特定的空間中的,之所以成為記憶是因為在這里發生的故事或者特定的光線,這是記憶與空間之間糾纏關聯的最直接的體現。記憶是人們與空間在長期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我們對空間中的光影、氣味、界面、溫度等各種細節感知凝結而成的。正是這些凝結著我們記憶的空間組成了我們生活中真實有情的重要部分。
現代化的建設進程將這些飽含記憶的空間(小巷旁、城墻根兒下、院墻邊、老樹下)從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抹去,這樣的事情一直在發生著,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陌生的、令人焦慮的城市空間。近年,本土建筑師的設計實踐開始將思考的重心轉向了日常記憶,從對空間的處理、對傳統建造做法的汲取、對材料的運用以及對空間中人的感知體驗等多個方面反映了建筑師逐漸從形式游戲中脫離出來走向對內容的探尋。通過下文對一些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對這些有著積極意義的設計實踐背后的思考有更深層面的認知。
二、景松堂
景松堂是浙江桐廬深奧古村中一座破敗的清末祠堂,建筑師張雷意識到在面對這樣一個場地遺存、周邊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記憶時,現有的應對現代化城市建筑設計程式與思考方式不僅不會起到幫助,反而可能帶來對建筑本身以及周邊場所氛圍的破壞。這對在當地長期生活的人們是無益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建筑師選擇面對生活記憶,以一種溫和的操作方式介入,以“非常規”的姿態去應對建筑所處的背景環境,同時回應了建筑的在地性。
(一)四則保留
設計操作過程中,“保留”是最明顯的溫和介入的方式之一,而保留又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結構的保留”,在新砌磚墻對結構加強的同時,保留并暴露出建筑原有的木結構,并對原有殘損的木結構及構件進行維護修繕;再者是對場地原有建筑“材料的保留”,書局的門廳是利用原有場地上的造豬欄用的卵石;第三則是對當地“建造手法的保留”,建造過程中,門廳卵石墻的砌筑方式都是尊重傳統工匠的做法完成的;第四則是對原有“生活器物的保留”,如保留原有的灶臺、竹籃等。
(二)新與舊
重新建造的“門廳”,是場地中唯一新建的建筑,但這樣的“新”也不是臆想的產物。從功能上來看,新建單體并不孤立,而是作為景松堂的“門廳”這一功能延伸存在,它附屬于景松堂,這便是“新”建筑與場地的第一個緊密關聯;“新”建筑的材料是利用原有的卵石以及運用傳統的勾縫方式建造,于是在材料上與建造方式上,都延續了地方特性;當卵石墻面抹上白色涂料,它便同時兼具兩種材質的特性,一是周邊抹灰墻面的白色,二是卵石的肌理與觸感,這是一種遵從記憶的創造。
三、寧波博物館
“當我設計某個建筑時,我的思緒頻頻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遠的記憶中,然后我便努力回想這些記憶中的建筑情境真正是什么樣子,它對于那時的我到底意味著什么,我也努力去思考它現在如何幫助我復蘇一種充滿活力的環境,其中全然遍布著很多東西,每一樣都有自己最適合的位置和形式。雖然我無法勾畫出任何特定的形式,但是已有足夠豐富的暗示可以使我相信:這是我以前見過的。不過同時,我也很清楚它是嶄新不同的,而且我們無法直接參考以往的某件建筑作品,盡管它可能泄露人們心底滿載記憶的思緒[2]”。這是彼得·卒姆托在《思考建筑》中描述自己在設計之前的思考狀態,他沉浸于自己的記憶世界,那些與其記憶場景中有關的觸覺、氣味、溫度、光線等空間氛圍要素都成為他的靈感。他的建筑之所以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因為他照搬了原有的記憶,將其呈現在新的建筑中,而是根據每一次建筑所處的不同環境背景,創造性地將自己記憶中的氛圍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王澍的寧波博物館正是對記憶中的氛圍做出創造性重塑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寧波博物館位于寧波鄞州區中的現代商務區,它是這個被稱為“小曼哈頓”區域中一個特殊的能讓人們重溫寧波這個城市歷史記憶的場所。博物館建筑的本質功能就是通過其展覽空間中所展陳的歷史實物,建立起現代人與過去的聯系,讓人們去面對記憶;而作為展覽、容納這些歷史實物的建筑主體寧波博物館本身同時也具備了喚醒人們記憶、連接現代人與老寧波的作用,這便讓人們對寧波的歷史有著更加直觀的感觸。
(一)與水的關系
博物館與水的關系是緊密的,除了東側,博物館周圍都環繞著水,猶如一艘古老的船。這和寧波與水緊密關聯的環境一樣,讓人直觀地體會到與水的親密關系。主入口如同水面上的一座長橋,它貫穿整個博物館體量,這座橋也橫亙在整個場地中心,從博物館下部穿過,而場館入口所營造的陰翳空間拉近了人與水面以及建筑的關系。在橋邊,人們可以通過熟悉的方式走近水面,這樣的場景也拉近了傳統記憶和我們的距離。
(二)界面
博物館外立面基座為青石貼面,上部是從寧波各地收集來的舊青磚、龍骨磚、瓦、碎缸片等,以及毛竹模板混凝土。幾種材料構成了立面豐富的內容,在建筑師的安排下看似隨意的組合卻保持著總體平衡的狀態,舊磚瓦的恰當使用賦予了這座新建筑時間感和歷史感,這是建筑師的智慧。不同的磚瓦構件具有特定的尺度、各異的顏色及依然清晰的銘文,這都構成了立面豐富的可讀信息。竹模板混凝土本身也具備了竹子的尺度與質感,讓人視覺上產生聯想,觸感也更加豐富,將竹模板混凝土與舊磚瓦立面結合使用是一種新的嘗試。博物館竣工已有八年,現在的磚墻面上已經長出了多處青苔與植物,正是有縫隙、粗糙有孔洞的立面為植物自然生長留下了空間,也讓這座建筑與自然環境和時間有了對話。
(三)空間體驗
斯蒂芬·霍爾在《知覺的問題——建筑現象學》中提到了多重知覺的感性體驗,包括了除視覺之外的觸覺、聽覺、嗅覺與建筑空間的關系。在霍爾看來,“空間的體驗是由人的整個身體和所有知覺來感受的。建筑只有在感知中才是完全的[3]”。除了材料以及界面給人們帶來的視覺以及觸覺上的感知,博物館空間中的精心設計同樣反映了建筑師對記憶的思考。從一層到通往二層的直跑樓梯,兩側墻面橫向的竹模板肌理有很強的指向性,將人們引導向二層,空間越往上越狹窄,讓人攀登時猶如在山縫間,這樣的空間給人以緊張感,同時也讓人對即將發生的場景產生期待。在三層的西側,設置了一段從一層頂部的高度一直爬升到三層平臺的長坡,雖然這段長坡沒有實質的功能,但在攀爬過程中,人們已經從兩側的磚墻中感受到了歷史的記憶。和記憶有關的空間往往是那些非功能性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內,人們的內心才是活躍的、自由的,行為不受特定的功能限定。所以,非功能性的空間,往往成為引起人們回憶、想象的場所。
四、微雜院兒
“微雜院”是以張軻的標準營造對大柵欄茶兒胡同8號院——一個典型的北京“大雜院”進行的共生式更新。親身經歷了30年來北京舊城改造,建筑師通過微型藝術館和圖書館的空間和功能置入使“微雜院”成為北京舊城胡同與四合院有機更新的另一種形態。在空間尺度較小的雜院中以微小的設計操作對其進行整合以及新功能的置換反映了建筑師對雜院兒的特殊思考。雜院兒不僅是老北京傳承下來的空間形態,雜院兒空間所承載的更是長期形成的鄰里關系,以及在這里生活的人們珍貴的記憶。
“圖書館是由墨汁混凝土澆筑的9㎡兒童圖書室,被安插在原有的坡屋頂下;正對著兒童圖書室的是一棵國槐古樹,樹下原有的一個加建廚房被改造成一個6㎡的小型藝術展廳,展廳外墻砌壘的是回收舊磚——踏著舊磚,環繞古槐拾級而上,來到展廳頂部,孩子和家長們可以探身于枝葉之間;而被改建的另一個原有室外加建房也新增了通向屋頂的臺階,在古槐枝葉的遮罩下,兩個屋頂由此變成了可以俯瞰院子的觀景平臺;孩子們可以爬到屋頂上,坐在樹陰下[4]”。院落中原有的“街巷空間”被保留,原來的阻隔被打通,使其成為一個孩子們可以自由奔跑的聯通環路。建筑使用的材料部分是拆遷中的舊磚,舊磚的外部界面延續了雜院中的肌理,讓人們對于新置入的新體量沒有強烈的陌生感;墨汁混凝土的實驗性使用使得建筑空間又區別于磚的肌理,但同時與墻面的色彩相協調,結合內部空間界面以原色木材質為圖書室以及展廳教室中的使用者提供了新的空間感受與體驗。在尊重原有空間結構的同時,新增的圖書室、藝術教室、舞蹈多功能室、展廳、廚房這些功能空間都被打散后巧妙地環繞著古槐樹嵌入原有的雜院空間中,新的功能空間自身具備新的適宜的空間尺度以及空間形態,成為了雜院中的亮點,但同時也將雜院這個日常的中心從人們日常生活習慣性的不經意中給烘托了出來。微雜院的實踐是建筑師基于對雜院的日常生活以及胡同文化的深入了解及思考后所作出的,最后所呈現的新雜院狀態也的確是與周邊的居民日常生活逐漸融合在一起的。微雜院在回應記憶的同時,也置入了新的功能,融入了新的日常生活。
五、結語
在地建筑實踐無論發生在城市還是鄉村,其共性即創造性地繼承保留原有的空間、構造、材料、界面、尺度、氛圍等;而個性則是來源于特定地方不同的使用及行為方式。在地建筑的共性和個性均使記憶得以延續,讓它重新鮮活地展現在現代生活中。2016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展區的主題為“平民設計、日用即道”,正是以質樸無華卻又近乎詩意的方式,尋找那些即將被遺忘的記憶,重現我們正在逝去的家園與鄉土。因此面對記憶的設計思考與創作將對其他路徑的設計實踐起到一定的啟發、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M].張宓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92.
[2](Swiss)Peter Zumthor.Thinking Architecture[M].Birkh?user Architecture,2006,8.
[3][美]斯蒂文·霍爾.感知問題:建筑現象學[M]. 城市筆記人譯.2011.
[4]張軻,張益凡.共生與更新——標準營造“微雜院”[J].時代建筑,2016,(04):81-87.
作者簡介:
吳昊,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丁煒,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