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姚


【摘 要】流動性過剩問題這些年來越來越成為我國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并且成為當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過程中,從一方面來講,商業銀行是具備盈利指標的公司,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又承擔了央行給予的調控流動性、調控信貸等各項職責。所以它具有多元化的管理維度,而且影響其流動性的因素也趨于多元化,這些問題都引起了當今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對策
一、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分析
(一)存差的不斷擴大
存差就是指指商業銀行存款余額與貸款余額之間的差值,是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導致的,這是正常的現象。由圖1.1可以看出,從14年01月到15年10月,我國金融機構存款與貸款都呈逐步上升的趨勢,截止到15年10月存款達到1384444.49億元人民幣,貸款達到981518.74億元人民幣,存貸差達到402925.75億元人民幣,比14年01月增加120167.21億元人民幣,增幅為42.50%,表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
就商業銀行來看,超額準備金不但能夠發放貸款用以增加資產,而且能夠支付存款以此減少負債,金額的大小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有著重要的影響。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從2000年的4000億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2萬多億元。自從2005年3月中央銀行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之后,金融機構上存央行的超額準備金依然只升不降。2005年年底,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達到了4.17%,有2萬多億元資金轉存中央銀行,表明商業銀行沒有合適的渠道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三)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
銀行的流動性過剩問題讓資金沒有合適的使用渠道,導致只能被動的進入狹小的貨幣市場,市場收益率由此逐漸變低。此處選用銀行間7天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和質押式回購7天加權平均利率兩個指標來說明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從圖1.2看出,自2015年一月份開始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水平有升有降,但總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到2015年8月已經從年初的最高位4.65%下降到2.48%,下降的比例將近一半。同樣,在銀行間7天同業拆借市場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由最高位4.74%下降到2.57%,由此可見,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并與存款利率產生倒掛的現象,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越發明顯。
二、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影響
(一)削弱商業銀行盈利能力
現今,存款與貸款的利息差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問題讓銀行的經營運作以及盈利能力收到了嚴重的威脅。商業銀行資產結構表明,信貸資產大約為85%,但利率差收入超過了總收入的90%。在這一模式下,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和業務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信貸資產的有效利用和信貸規模的逐步擴張。然而如果商業銀行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其盈利能力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流動性越大說明商業銀行需要更大的資金成本,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擴張會受到阻礙,一些信貸資源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運用,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二)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彈
目前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存貸利差,如果過剩流動性的處置運用不能改變商業銀行的收益甚至不足以彌補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時,為了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并且保證業務能夠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就會出現競相追逐大客戶的情況。而且一些優質客戶如果非理性的降低貸款,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就很有可能出現反彈?,F如今,在流動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條件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將會趨于現實。
(三)制約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
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流動性過剩通常是過剩和緊缺并存的,這種結構性過剩并不能代表我國可以投放在經濟發展中的資金充足。從企業的融資情況就可以看出,由于中小企業自身條件不足,所以很難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這就需要商業銀行給予信貸支持。然而,由于中小企業存在規模小、管理機制不健全、抵押和擔保能力不足等缺點,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嚴密的情況下,很難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對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并不是很大,限制了資金的利用效率。
三、解決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對策
(一)推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
首先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創新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總結起來體現在一下三方面:第一種是資產類金融產品創新,主要推出了個人消費貸款、人創業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個股票質押貸款、票據貼現、存單質押貸款、出口信貸等金融產品;另一種是負債類金融產品創新,這種產品主要通過推出簽訂協議存款、回購協議委托交易等等的金融品種來拓寬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三是中間業務金融產品創新,推出了代理證券和外匯買賣、金融租賃、基金銷售與托管、理財業務等創新產品。這些創新型的金融產品能夠很好的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發展。
其次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如果想要加快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創新,其關鍵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向客戶詢問其新的需求,及時與客戶溝通,用最優惠的條件和最誠摯的服務來吸引核心客戶。而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我國的商業銀行就必需要倡導人性化親情服務,不斷完善服務方式,讓客戶對銀行產生高度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金融服務創新不但會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而且還能夠拓展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規模。
(二)優化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環境
首先要優化外部環境。對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和未來或許會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勢在必行。首先,必須要建立健全資產證券化債券和可轉換定期存單的交易流通市場,使商業銀行在滿足流動性需求的同時進行有效投資;其次,要加快建設央行融資債券市場和短期國債市場,使其具有可流通性和可盈利性,并且能夠自由轉換來作為商業銀行調整流動性和資產運用的渠道,而這種可轉換資產的特點是品種多、期限短,而且需要有一定的進出量才能實現;第三,著力發展資本市場,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使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增多,逐步解決我國長時期以來企業貸款困難、銀行投資渠道狹小等問題。
其次就是優化內部環境。吸取國外銀行的管理經驗可以發現,我國商業銀行體系內部需要構建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和各種相關職能部門齊全的的完整部門結構。建立起多重有效的信息傳遞和反饋系統,使信息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發布;并由資產負債管理部門制定相關的流動性管理策略和應急預案,這些都需要商業銀行的最高管理機構進行審核,并由相關人員監督其執行情況和意見反饋。但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針對銀行流動性的逐漸變化,應對策略也應該及時的做出一定調整,才能夠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策略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策略是在外匯緊缺時期建立起來的。但是,因為我國外匯儲備的正處于不斷增長的階段,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面對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在適用,特別是現階段我國的外匯儲備量非常龐大,當伴隨著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問題時,外匯管理出現的問題更為嚴重。為此,我國必須加快轉變現行的外匯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
[1]張靚.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成因及對策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2]趙冰.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
[3]汪蛟.中國流動性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4
[4]武斌.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成因分析[D].天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