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良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法制影視作品,人們的刑法觀念也逐漸隨著時代進步而革新。那么影視作品對民眾的刑法觀念到底有何種影響?又給我們帶來了怎么樣的啟示?下面將通過對近年來影響廣泛的影視作品中涉及刑法的問題進行分析,談談影視作品對大眾刑法觀念的影響。
【關鍵詞】影視作品;刑法觀念;影響
一、法制類影視作品帶來的積極影響
法制類影視劇最積極的影響就是起到了普法作用。普通老百姓對于法律,對于刑法其實知之甚少。常識刑法觀以及舊有思想一直在影響著民眾的刑法觀念。前段時間在微博上非常熱門的一個gif動圖就是截取自一個古裝劇,臺詞是“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這條被網友們瘋狂轉發,雖有調侃的意味在里面,但確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刑法觀念。多少人還停留在“父債子還”“殺人償命,天經地義”這種法制觀層面。法制類影視劇的推廣,就很好地為民眾提供了進一步了解刑法的機會與平臺。
(一)普及普通民眾的刑法知識
拿TVB劇集來說,流傳最廣的那句“從現在起你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呈堂證供”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句臺詞涉及到了英美法系中的沉默權。大陸法制劇其中也涉及到許多刑法常識,例如“殺人償命”“一命抵一命”這類刑法觀念,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如若犯罪主體符合正當防衛或是緊急避險的條件,殺人則不用償命,更談不上一命抵一命了。沒有法制劇的拋磚引玉,普通老百姓可能無法理解什么是正當防衛,也無從了解。
(二)警示與預防
電視劇是貼近百姓生活的一個映射,都說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中很多靈感都是從生活中汲取的,反過來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也會對自身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例如電視劇《蝸居》中的宋思明,他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收受他人賄賂,最后結束在自己親手釀制的悲劇里,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是一個戲劇角色的結束,對于擁有相似權力地位的觀眾來說則是一記警鐘。
(三)推動刑法修改
電影照進現實的橋段,在去年影片《親愛的》即將下映之際,從戲劇作品中切切實實地走入了現實生活中。《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發布了消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已作出修改,一旦正式頒布,對于收買被拐賣兒童、婦女行為的判定,將從“可不追究刑事責任”變為“一律做出犯罪評價”。當緊貼現實生活的影視作品通過傳播而引起巨大社會反響的時候,對國家法治進程的推進,又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作用。
二、法制類影視作品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便于犯罪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
在法制劇廣泛傳播的今天,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良影響,部分受眾會受到劇集“指引”,模仿電視劇集的情節而誘發犯罪。比如影視劇中常演的情節是:醫生提取死者身上的DNA,從而根據死者身上不屬于自己的DNA找尋犯罪嫌疑人。這就給很多犯罪分子提供了“經驗”,在作案時避免留下DNA證據。在案件偵破的過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證據”二字,劇集中的大部分犯罪嫌疑人被捕后總是有持無恐地問警察:“你有證據嗎?我有證人。”證據總是被時間證人推翻。所以找時間證人,更是犯罪分子的一大手段之一。在電視劇《湄公河大案》中,糯康一口咬定警方沒有證據證明人是由他授意去殺的,與警方一再周旋,警方苦于找不到確實的證據,為此膠著了相當長的時間。許多犯罪分子更是由于影視劇的啟發而萌生了犯罪念頭,有樣學樣,復制影視劇中的犯罪手法。
另外,部分犯罪分子在看過劇集中搜集證據的過程后,往往能夠了解到自己是緣何落網的,從而提高其反偵察能力。于是他們再犯罪時會留意不在死者身上留下DNA,或者干脆毀尸滅跡。另外,將尸體投河也是犯罪分子慣用的伎倆,當他們行兇結束后把尸體裝在麻袋或者系上石頭扔到海(河)里,加大法醫官對尸體的辨別難度。腐爛的尸體對皮膚的纖維組織破壞較大,DNA有時也很難化驗準確。近期的熱門美劇 《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逍遙法外)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學生們失手殺了教授的老公,驚慌失措之下不知道如何處理尸體,最后商議結果就是焚毀尸體,因為這樣會毀掉尸體上殘存的他們的DNA。有心之人看了這個肯定會多加留意,這就是法制影視劇的兩面性。
(二)法制劇中出現的錯誤對公眾進行誤導
在法制影視劇層出不窮的樂觀景象里,我們不難發現,劇集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其中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常識性法律錯誤。
影片《全民目擊》中出現了“金融欺詐罪”,而“金融欺詐罪”這個罪名并不存在于我國刑法中。童檢察官曾回憶說,當年辦理的商業詐騙案,由于被害人撤訴,沒能將犯罪嫌疑人之繩之以法。然而我國刑事訴訟案件屬于國家公訴案件,除了少數自訴案件外,被害人追究與否并不能夠影響案件的實體審理,也就是說,被害人撤訴導致犯罪嫌疑人逃脫了法律制裁這一說法是不可能發生的。以上可以看出,僅僅一部劇集里就有諸多刑法錯誤,由于老百姓對于刑法本就知之甚少,錯誤的引導會使民眾對刑法的理解產生偏差,甚至導致行為上的偏移。
三、如何正確看待影視作品帶來的刑法啟示和影響以及如何去偽存真
法制類影視作品對于民眾法制觀念的增強,加深民眾對刑法的認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其作為一把雙刃劍,有利必有弊,其傳遞的錯誤信息以及對犯罪分子起到的誘導作用,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要擴大法制影視作品的正面影響,避免其消極影響,有以下一些意見可供參考:
(一)嚴格影視劇審核,減少明顯的刑法知識錯誤
當今我國的影視劇審批制度可謂說是“嚴名在外”,但從上文提到的種種現象來看,審批制度對于該嚴格的部分也許還過于疏忽。對于刑法知識的普及,對于對普通民眾刑法觀念的塑造來說,這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在涉及有刑法知識的劇集的審查時,一定要嚴格求證,不能模糊帶過,讓劇中的法律工作人員“開黃腔”,這也是對我國法律工作人員形象的一種損害。
(二)提高影視劇制作要求,配備專業法律顧問
從影視劇中反映出來的刑法問題可以看出,影視劇制作方面缺少專業法律人士的指導,所以才導致漏洞百出。應該聘請專業法律顧問做指導,以時時跟進司法動態,起到監督作用,嚴格把控劇集輸出,在落實好劇情中涉及到的知識,術語都正確后,還要與時俱進,將緊跟時代的法制觀念植入劇情之中,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普法教育作用。
(三)嚴格把控劇情的“度”
由于一些影視作品在制作的時候專注于貼近現實,沒有考慮到案件的過分寫實披露會對部分觀眾造成心理上的刺激,從而誘發犯罪,或者是學習影視劇中的作案手段,來完成犯罪,使得效果適得其反,甚至得不償失。所以在影視劇制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度”,不能過分展露案件偵破細節,以防有心人有意模仿,造成案件偵破的難度加大。監管部門需要加大監管力度,制定一套嚴格的標準,以保證觀眾能有良好的觀影體驗。
【參考文獻】
[1]劉紅焰,新時期中國法律題材電影的價值觀流變,2014 年第6 期 ( 3 月下) 總第489 期:61-64
[2]騰迅娛樂報道,電影的力量-看《親愛的》如何促刑法修改,2014.11.03,騰訊網
[3]楊可青,中國法制劇,何以成雞肋?,民主與法制時報/2009 年/4 月/6 日/第 C03 版
[4]高夢,論法制類作品對公民法制意識的影響研究,河南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