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純怡
【摘 要】對于無償借用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問題,實際駕駛人即借用人需要承擔責任自不待言。但是機動車所有人是否應該承擔責任以及如何承擔責任,則是理論和實踐中的爭議焦點。本文主要探討機動車所有人的責任承擔問題,第一《侵權責任法》出臺前所有人的責任承擔;第二《侵權責任法》出臺后所有人的責任承擔;第三特殊情況下的責任承擔,即所有人無過錯且借用人逃逸或無力賠償時的責任承擔;第四關于此問題在立法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無償借用機動車;所有人;借用人;責任承擔
一、《侵權責任法》出臺前
借用機動車發生的交通事故,屬于特殊的侵權行為。關于此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即對于借用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后,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主體及形式,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我國并未形成統一、明確的法律規定。
(一)歸責原則和責任承擔形式——所有人責任
1、過錯責任,即機動車所有人有過錯時才承擔責任
這種觀點認為,出借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原則上應由借用人承擔責任,只有當機動車所有人有過錯時,才需承擔過錯責任。理由是,無償借用機動車屬于無償合同,機動車所有人并不因此而獲得相應的物質或經濟利益,即不享有運行利益,加之機動車所有人將機動車出借給他人,其已經喪失了運行支配,根據運行利益與運行支配相關原理,應當確定借用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當然,如果在明知或應知借用人無駕駛機動車資質、行為能力欠缺或機動車車況存在安全隱患時出借的,鑒于機動車所有人在履行注意義務上有過失,機動車所有人則應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2、無過錯責任,即機動車所有人無過錯也承擔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機動車致人損害時,機動車所有人應當承擔無過錯的賠償責任。理由是,機動車這個合法的危險物是機動車所有人的,危險責任和機動車所有人的管理地位、管理責任、以及決定事故防止的可能性、控制的可能性、運行利益的歸屬等因素,均作為判定責任主體及責任份額時的考量因素。機動車所有人將機動車出借,對于借用人來講,存在一定程度的“運行支配”權,即負有對駕駛習慣、精神狀態、交通違法程度的考察權。另外,機動車所有人不承擔責任將與《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精神不符,而且也會導致機動車所有人對自己支配的合法危險物不能盡到最大的謹慎注意義務,不承擔責任不利于對機動車所有人的出借行為的約束。
(二)實例分析
1、所有人不承擔責任
(1)原告申某訴被告劉某、王某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
判決理由:被告王某作為肇事機動車的所有權人,將機動車借給被告劉某使用,對原告在事故中所造成的傷害主觀上無過錯,原告要求被告王某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于法無據。原告要求被告王某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2)原告林某訴被告李某、劉某、某保險公司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
判決理由:劉某借用被告李某所有的摩托車,由于借用人劉某是車輛的實際控制者,出借人既未實際控制車輛,也未在車輛運行中獲利,故應由借用人劉某承擔賠償責任,出借人李某不承擔責任。
從以上兩個實例可以看出,法院判決所有人不承擔責任的理由主要是所有人對事故的發生主觀上無過錯,客觀上也無實際的運行控制和運行利益,即采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2、所有人承擔連帶責任
判決所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是所有人有明顯的過錯(采過錯責任),如明知借用人酒駕和無證駕駛仍出借機動車,構成共同侵權;二是所有人無明顯的過錯。以下主要討論第二種情況下法院的判決理由。
(1)原告李某與被告周某、繆某、胡某、某公司、某保險公司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
判決理由:因被告繆某系某小客車的登記所有人,未盡到相應的注意、管理義務,理應對被告周某承擔的賠償份額負連帶責任。因某公司系某輕型普通貨車登記所有人,未盡到相應的注意、管理義務,理應對被告胡某承擔的賠償份額負連帶責任。
(2)原告朱某、秦甲、秦乙、秦丙訴被告卞某、張某、某交易公司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
判決理由:被告張某作為肇事車輛的登記所有人,負有對肇事車輛監督管理、控制運行的義務,故其應對被告卞某的賠償款項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從以上兩個實例可以看出,法院判決所有人在無明顯過錯的情形下承擔連帶責任的理由主要是基于危險責任理論,即危險來源說、危險控制說和報償理論,負有管領、掌控危險物并防止危險發生之法定義務,只要機動車致人損害,所有人就要承擔責任,即采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二、《侵權責任法》出臺后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下面主要就該法條進行分析。
(一)“機動車一方”的概念
我國首次提出“機動車一方”的概念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中,如:“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此概念的提出,能夠比較準確的涵蓋了實踐中各類具體的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之后,在2010年出臺的《侵權責任法》第六章中,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規定也繼續延用“機動車一方”的概念,如在第四十九條中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
通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可見,我國法律對“機動車一方”的理解很寬泛,他既可能是機動車的所有人、管理人,也可能是其他依法應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如機動車的借用人、承租人等。
(二)歸責原則——采取過錯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表明,對于出租、出借機動車發生賠償事故的情形,首先由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范圍內賠償,不足部分由使用人賠償,機動車所有人只有在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
因此可以得出,《侵權責任法》對機動車所有人的責任承擔最終采取了過錯責任原則,即機動車所有人在過錯時才承擔責任,而未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我贊同《侵權責任法》的做法,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對所有人更加公平,而且在一般情況下足以保障被害人的賠償利益。
(三)“過錯”的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一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動車存在缺陷,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的;(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取得相應駕駛資格的;(三)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因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四)其它應當認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
從法理及最高院的規定中可以得出,對于機動車所有人過錯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出借時機動車的車況是否存在瑕疵。即機動車的適行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動車行駛手續的齊全、合法、有效。二是機動車的性能和車況符合上路條件,能夠滿足使用需要。
其次,借車方是否有駕駛資格和能力。值得說明的是,界定借車方是否有駕駛資格和能力,應當以出借時作為考察的時間點。機動車借出以后的期間段,機動車所有人無法實際控制機動車的運行,就其無法控制的行為,要求其承擔責任是不妥的。
(四)“相應的賠償責任”的認定
1、所有人按過錯程度承擔責任的實例
(1)原告譚某與被告梁甲、梁乙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ii
判決結果:被告梁乙將其車輛借醉酒的梁甲駕駛,明顯存在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本院根據被告梁甲與被告梁乙的過錯程度,確定被告梁甲應承擔70%責任,被告梁乙應承擔30%責任。
(2)原告張甲、元某、張乙、張丙、張丁與被告陳甲、陳乙某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iii
判決結果:因該車未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且未有反光標識,是造成該次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故被告陳甲對損害的發生存在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由被告陳甲承擔30%的責任即28053.67元。
2、所有人承擔補充責任的實例
(1)原告陳某、魯某訴被告王甲、王乙、某保險公司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
判決結果:對借用人未盡合理的審查義務且在明知第一被告飲酒的情況下仍將車輛交由第一被告駕駛,存有過錯,但其并非是直接侵權人,故應由第一被告先承擔賠償責任,第二被告對第一被告應承擔的賠償款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2)原告顧某訴被告沈某、周某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
判決結果:第二被告系事故車輛的車主,在出借第一被告車輛時,未定期對機動車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并未投保交強險,具有一定的過錯。據此,第二被告應首先在交強險范圍內對第一被告的賠償款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且在交強險外酌情對第一被告賠償款項的20%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3、所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實例
(1)上訴人陳甲因與被上訴人蘇某、陳乙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
判決結果:陳甲明知陳乙無駕駛資格仍將肇事機動車交由陳乙駕駛,具有過錯;陳乙無證駕駛機動車發生事故,負事故的主要責任,具有過錯,陳甲與陳乙應對蘇某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2)上訴人蔡某與被上訴人王某、田某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
判決結果:本案中,機動車所有人蔡某明知王某飲酒,沒有及時將車鑰匙收回,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對于王某依法承擔的賠償責任,蔡某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4、我的理解
我認為,在機動車所有人有過錯的情況下,其應當與借用人對交強險限額外的損失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理由如下:
首先,若所有人承擔補充責任,則不足以體現對其過錯的懲罰,因為只要借用人有能力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則所有人不會承擔實際的賠償責任。
其次,若所有人按過錯程度承擔責任,雖然可以對其過錯進行實質的懲罰,但是法院需要對所有人與借用人的過錯程度進行比較衡量,這樣在各個不同的法院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同的衡量標準,沒有一個統一適用的標準,同樣的過錯可能承擔不同程度的責任,即同案不同判。同時,在發生交通事故時,第三人無法掌握機動車所有人與實際使用人之間的借用關系,如果要求受害人區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以此來要求責任分擔,那么加之于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分配過重,而且容易造成機動車所有人與借用人之間通過否認其對事故的過錯來推諉責任。
最后,所有人承擔連帶責任,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受害人可以任意選擇所有人或者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一般而言所有人的賠償能力會較強一些。根據連帶責任的內部追償規則,所有人可以向借用人追償超過其應負擔的部分,因此并不會導致過分加重所有人責任的結果。同時,機動車所有人與借用人承擔連帶責任還可以約束和規范所有人對其機動車上的運行及支配權利的行使。
三、特殊情況下的責任承擔——所有人無過錯且借用人逃逸或無力賠償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存在這樣一種特殊情況,即在借用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后,借用人肇事逃逸找不到人或者無經濟賠償能力,而所有人又不存在過錯,則受害人的損失如何得到賠償的問題。此時就要考慮受害人的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哪個更具優先保護性。
(一)現行法律下的責任承擔方式
在機動車所有人無過錯且借用人逃逸或無力賠償的情況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所有人無過錯無須承擔責任,借用人逃逸或無力賠償,則受害人只能得到交強險限額內的賠償,通常都無法得到完全的賠償,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二)建議——受害人利益優先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并重
我認為在此種特殊情況下,立法應當側重于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優先考慮受害人損失的賠償情況。但是,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弱者,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兩者應當并重。
1、責任承擔方式
在機動車所有人無過錯、本應由借用人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借用人逃逸或無力承擔賠償責任時,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在車輛登記價值范圍內承擔有限的補充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無過錯時承擔有限的補充責任后,可向借用人追償。
2、理由
第一,特殊情況下靈活變更責任承擔主體,由機動車所有人承擔責任,有利于對受害的第三人的權利保護。
第二,特殊情況下由機動車所有人承擔責任,符合民法及危險控制理論的法律原理和善良風俗。
第三,特殊情況下由機動車所有人承擔責任,符合“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理論依據。
第四,特殊情況下機動車所有人承擔的責任,限制在車輛登記價值范圍內的補充賠償責任,而且所有人可向借用人追償。
四、立法建議
我認為無償借用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承擔應當如此:
(一)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二)不足部分由機動車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三)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但借用人逃逸或無力承擔賠償責任的特殊情況下,應當由機動車所有人在機動車登記價值范圍內承擔有限的補充賠償責任。
(四)機動車所有人無過錯時承擔賠償責任后,機動車所有人有權向借用人追償。
【參考文獻】
[1]楊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頁。
[2]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2009)中民一初字第2059號民事判決書。
[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法院:(2009)涵民初字第2702號民事判決書。
[4]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2009)楊民一(民)初字第4793號民事判決書。
[5]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2009)嘉民一(民)初字第5687號民事判決書。
[6]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人民法院:(2014)欽北民初字第1088號民事判決書。
[7]安徽省蒙城縣人民法院:(2013)蒙民一初字第02477號民事判決書。
[8]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2014)青民四(民)初字第73號民事判決書。
[9]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2013)青民四(民)初字第393號民事判決書。
[10]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廈民終字第3509號民事判決書。
[11]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鄂武漢中民二終字第01018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