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晗
【摘 要】任務中心模式是個案工作的主要介入模式之一,本文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試圖探索基于任務中心模式下的個案工作介入過程,豐富該模式的具體應用,并為個案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及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實踐支撐。
【關鍵詞】任務中心模式;個案工作
一、個案基本資料
姓名:小西 性別:男 出生年月:2002年4月8日(14歲)
教育程度:初二就讀(西安市某高級中學)
案主基本狀況:案主父親為公務員,母親是小學教師,12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再婚,小西跟隨父親,目前與爺爺奶奶住在某高檔社區。案主性格內向,從小品學兼優。自父母離異、母親再婚后,案主的性格變得孤僻,開始自我沉溺。上初中以后,案主沉迷網絡不能自拔,還染上了吸煙喝酒的不良嗜好。近期案主發生了一次嚴重打架事件,校方給予其嚴重警告處分。
二、問題診斷與分析
(一)周圍環境對案主的影響。案主的家庭環境優越,從小品學兼優,沒有挫折經歷。自從父母鬧離婚開始,案主的家庭由美滿幸福一夜之間淪為冷清淡漠、支離破碎。青少年是成長的特殊期、轉折期、關鍵期。這一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愛。然而案主卻遭遇父母離異、母親改嫁。這樣的現實造成其對周圍一切產生仇視心理,致使扭曲性格逐步形成。
(二)不良教育方式對案主的影響。當父親意識到案主的成績一落千丈時,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案主,并直接將其寄養在爺爺奶奶家,缺乏對案主的正確引導和心理關懷。同時,學校對案主管制約束,甚至將其單獨看待,貼上行為偏差的標簽,這樣的做法加重了案主反抗心理,使其不良行為變本加厲。
(三)人際交往的嚴重失衡狀態。案主與父親、爺爺奶奶關系疏離,從家庭中獲得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顧幾乎為零;與學校、同輩群體越來越缺少良性互動,相反與網吧、社會青年有較強的關系,這對于認知能力較弱、缺少正確引導的青少年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潛在的危機。
三、介入策略與實施過程
(1)介入模式:任務中心模式
任務中心模式解決的是心理與社會的問題,即問題的存在包括個人生活中內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環境因素。該模式把服務介入的焦點集中在為服務對象提供簡要有效的服務上,希望幫助服務對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自己所選定的明確目標。該模式認為,問題產生是由于個人能力暫時的缺損。通過專業服務的過程,可以挖掘或增強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也能夠面對今后發生的問題。該模式強調兼容并蓄,在實際服務過程中,可以靈活采用其他模式的方法和技術。
(2)介入目標:
1.建立關系;2.幫助案主接受環境變化;
3.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4.幫助其挖掘自身潛能;
5.幫助案主做好心理調適,擺脫心理困境。
(3)介入計劃:
1.確定目標問題;2.就服務時間及安排達成協議;
3.確定案主任務;4.工作者與案主共同完成任務;
5.檢驗任務完成情況并做出評估,確定跟進計劃;
(4)介入過程與執行:
(一)開始階段:建立關系
在第一、二次會談中,小西表現得不太配合,第三次會談社工引導小西談到以前的成功經歷,并對以往的學習能力和成功經驗給予肯定。小西開朗了很多。經過三次會談,社工與小西建立了初步關系,小西表示,樂意就自己在學習、家庭、社會交往等問題與社工進行更多的交流。這一階段,社工經過詳細的資料研究及實地走訪掌握具體案主信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建立關系,逐步獲得案主信任與接納,從最初的懷疑到后來的主動交談、求助,與案主建立了信任關系。
(二)進一步確定目標問題,就服務的時間和安排達成協議,共同完成任務
第四次會談,社工首先對小西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小西理解父親對他的良苦用心,鼓勵小西關心體諒父親;同時幫助小西正視父母離婚的現實,使小西體會到爺爺奶奶一直以來對他的關愛,增強小西的自我認同感,恢復小西對學習,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自信心;
第五次會談,社工對小西的不良行為進行修正,將改正逃課、不交作業的行為,改善與同學發生矛盾時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作為既定目標;幫助拓展小西其它方面的興趣活動,鼓勵小西多參加學校開展的文體活動,重拾原來的興趣愛好等等,從而協助案主緩解網絡成癮的情況之后通過專業的方法幫助案主逐步戒掉網癮。案主原本是自覺性、自我學習能力很強的,經過這幾次訪談和完成任務的過程,案主已經慢慢恢復了學習能力,在這點上社工高度稱贊了案主,并鼓勵他勇往直前。這一階段的目標就是發掘案主的能力和內在的潛力,同時在完成任務的時候不斷對案主進行心理調適,關注案主能做的,接納案主不能做的。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過程中,社工采用相關理論作為指導,界定問題、判斷事物發展方向,提升介入效果。
第六次會談,社會工作者與小西的父親及爺爺奶奶進行溝通,教導其家庭養育技能,旨在讓小西的父親認識到冷言冷語和打罵的方式對小西造成的身心危害。幾次會談后,案主自身有了明顯改變,緊張的父子關系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同時社工與小西的老師進行溝通,爭取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讓老師進一步了解小西的個人狀況,從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為小西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鼓勵小西多與老師和同學們溝通,重塑小西在學習方面的自信心。社工旨在為案主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使案主的改變與周圍他人的改變連接起來,相互促進,形成案主與周圍他人社會支持的良性互動。
(三)結束階段
在工作快要結束(大約第七、八次會談時),社工與案主小西討論結束工作接觸的可能效果。與案主一起回顧重要的進步并給予鼓勵,并幫助案主確立進一步的工作領域。如果案主覺得需要更多的時間并表現出完成任務的意愿,可以協商后適當延長工作期限。
四、效果評估與總結
服務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就案主的問題來看,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案主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希望,并不像前段時間那樣萎靡不振。案主的心理問題也一天天好轉,逐漸回歸家庭的正常生活,父子關系緩和,能夠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由于案主本身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基礎,所以學習成績在短時間內提升了不少,現成為老師經常表揚的對象,和同學們能夠正常相處,這是自信和溝通能力逐漸恢復的表現。根據案主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再調整計劃,做跟進的工作。此次個案中,案主的很多問題都是相互聯系的。找出核心問題加以解決,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整個服務過程中,任務不僅僅是案主的,也是案主相關系統的。社工以任務中心介入模式為指導,加上溝通中的傾聽、同理心等,積極借助社會資源,結合案主實際情況,跟進案主的發展。案主從最初的消極、沮喪、自我沉溺到現在的心理上得到慰藉,舒緩了面對生活的不安情緒,將自己的優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發揮,重新恢復了生活的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逐步擺脫了心理困境。
【參考文獻】
[1]陳微微.中學生厭學行為矯正社會工作介入的個案研究[D].河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