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珍
【摘 要】文化價值觀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核心問題。經濟的發展引發中國人價值觀的變化顯而易見。傳統價值觀面臨挑戰,對價值觀的變遷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依據Kluckhohn價值取向中的關系取向理論,借助《金婚》和《北京青年》兩部貼近生活的電視劇,探討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變遷。
【關鍵詞】Kluckhohn價值取向理論;關系取向;價值觀;變遷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具傳承性、穩定性。但由于文化是動態的,所以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人的價值觀。《金婚》(以下簡稱《金》)和《北京青年》(以下簡稱《北》)是兩部非常貼近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電視劇。《金》真實地再現了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紀初家國50年的變化歷程,這生動地展現出中國人價值觀的演變與發展。《北》向我們展示了當今中國“主力軍”“80、90后”兩代人的生活理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及行為準則等,這都給本文的文化價值觀研究提供了素材。本文以關系取向為基礎,通過《金》和《北》,分析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微妙變化。
一、關系取向
1961年,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 & Strodtbeck在《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中提出了五種價值取向模式,即人性取向、自身與外部環境關系的取向、活動取向、時間取向、和關系取向。他們指出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在這五大問題上觀念迥異,而這些不同的觀念則顯著地影響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態度、行為。其中,Kluckhohn & Strodtbeck認為人類在處理人與他人的關系時存在三種取向,即個體主義、群體主義和等級制取向。個體主義取向以個人自治為特征,個人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獨立個體。在這種取向下,個人的目標與目的優于群體的目標與目的。群體主義取向認為個人是群體的一員,注重人們的群體成員身份而不是具體的人。等級制取向則偏重不同的層次等級。
二、基于關系取向理論的兩部劇中價值觀的變遷分析
依據Kluckhohn的關系取向,通過對《金》和《北》劇情分析,劇中反映出中國人關系取向的微妙變化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自我意識的突顯——從重集體利益到追求自我
中國人習慣把自己看成是群體的一員,個人應盡量合群,而不應特立獨行。因此,中國文化屬于Kluckhohn理論中典型的群體主義。《金》中佟志要求去三線時,一方面考慮自己是個技術員,不去就永遠無提升空間,廠里的人會對自己持什么的態度。傳統中國人對自我的看法更多是放到集體中去討論,認為個體是群體的一員,個人離開群體很難生存。“50,60后”受國家上山下鄉政策影響,人們積極投入各種祖國建設,集體運動。另一方面,現在正值祖國發展時期,三線既然需要我,我就應該去。在Kluckhohn這一取向中,西方人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首先為自己負責,其次考慮國家、集體的利益。這和佟志代表的群體主義價值觀是背道,傳統中國文化認為,群體的目標優于個人,當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應犧牲自己的利益保全群體的利益。《北》的片尾曲《存在》則表達了當代“80,90后”的心聲,“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從歌詞可看出,現代中國人已不完全注重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更想追求自我、個體的表現和突破。改革開放后,“80,90后”一代享受豐裕生活,但也出現了如住房,就業等新的壓力,青年開始對個體不滿足,渴求和追求夢想。就像這首歌的作詞及主唱汪峰說的,“當存在一個時代成為了某種困惑,當存在對于眾人成為一種思索時,我們確實應該用一種聲音、一種力量、一種發自心底的釋放與呼喊來探尋和見證它!”
(二)對婚姻態度的變化——從父母包辦到婚姻自由
對于大多中國人而言,婚姻并非一個人的事情,它牽動諸如榮譽、責任和道德等因素。《金》中大莊迫于社會輿論和道德壓力,娶了童養媳。傳統中國夫婦較少將個人利益置于最核心的位置,他們生活的重心是家庭這個小集體。受群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傳統的中國人重家族、血親,認為自己的任何行為都會給家人帶來直接影響。大莊對童養媳的接受,主要擔心自己的家人受別人指點。在傳統社會里,婚姻被認為是可利用資源,家長包辦子女婚姻,希望通過婚姻這條紐帶加強合作,以最大限度的鞏固政權,維護等級制度。《北》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婚姻觀,何東因在結婚前突然發現自己對婚姻和人生的迷茫而選擇逃婚。他不是顧及親戚朋友會怎么看自己,而是開始探索婚姻的意義,這直接打破了傳統觀念。《金》中父子探討對婚姻的態度時,佟思博說:“我寧愿做頭快樂的豬而不是痛苦的哲學家。”可以看出,婚姻對“80、90后”而言,追求個人的快樂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就像Kluckhohn所倡導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如果你和別人是一樣的,那上帝沒有必要造你。雖然我們看到了自我的婚姻觀,但這正體現年輕人對自己愛情婚姻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
(三)等級觀念的變化——從畏懼權威到追求平等
依據Kluckhohn對等級觀念的詮釋,相對于西方,中國等級意識更強。傳統中國文化默認社會等級的自然存在,并認為等級觀念是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客觀實在。劇中這一取向的變遷主要表現在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及夫妻關系上。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中國人長期受儒家學說和“三綱五常”教義的影響,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平等,父母擁有為孩子做決定的權威。《金》中,在討論填報高考志愿時,佟志張口就是“坐直了,手放下,你現在是需要你老子跟你訓話知道嗎?”而《北》中何北經常直呼父親“何守四”或“何老四”。何守四本人也沒有覺得兒子這是什么大不敬的話,反而習以為常,甚至有點“樂在其中”。這種稱呼語上的變化體現出中國人等級觀念的弱化。受傳統孔孟之道的影響,我國是個等級觀念較強的國家。從孔孟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開始,中式家庭就被看成是一個團隊。家庭中有家長和家規,家長代表權威,處于核心地位。對于家長的教誨和指導,孩子就得接受,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著順從的思想,年輕時的佟思博對于佟志的訓話是不敢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這導致了父子關系的一度緊張。受西方家庭教育價值觀念影響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慢慢開啟了平等對話模式。現代的父母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承受過分沉重的壓力,而倡導快樂的學習和生活。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提高綜合實力,今后能從容應對生活。劇中何北沒有讀過過多的書,何守四也沒有認為自己的兒子差。
等級觀念的弱化在夫妻關系上也表現尤為突出,《金》中文麗婚后被追求,她非常理智地拒絕了。作為妻子,文麗對丈夫忠實,為婚姻和孩子,她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但對于她的付出,大家卻覺得理所當然。而對于劇中佟志的負心,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在中國,女人的美德體現在視丈夫為自己生活的中心。妻子應當善良、隱忍、賢惠,勤儉持家。出嫁前孝敬父母,婚后服從丈夫。而《北》中權箏從經濟和人格上徹底獨立后,不僅獲得自由,真正實現自我意識,也收獲了愛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以縱式關系(父子關系)為中軸的家庭向以橫向關系(夫婦關系)為中軸的核心家庭轉變,即傳統的父系男權逐漸讓位于夫妻平等的家庭制度。夫妻在家庭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女性自立能力不斷提高。家庭中夫妻關系日趨平等,不再完全尊崇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北》中權箏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透視了現代年輕人不同的婚姻觀。
三、結語
《金》和《北》兩部劇向我們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兩代人的價值觀。從中看出,雖然中國人在關系取向上的基本觀點變化甚微,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革命的發展,現代中國人在自我意識、等級觀念及對待婚姻的態度等方面已發生微妙的變化。同時值得指出的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觀深深扎根于悠久的文化傳統中,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嚴明.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49.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8,92.
[3]陳曉萍.跨文化管理[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