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
有一年,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有這樣一道試題: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會幫助誰?這種刁鉆的高考試題讓學生咋舌。筆者以為,如果孔子對南子非禮了,因為好色被老子教訓了一頓,我們就會理直氣壯地幫助老子;如果老子因為偷了一個佃戶的耕牛,孔子要教育老子一頓,我們就應該幫助孔子。這種是非難分,分不清青紅皂白的打架,很難把握誰是誰非。
孔子與老子打架或許是因為學派紛爭,或許是因為文人相輕,但是無論如何,讓兩個相差20歲的文化圣人去打架,我看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劣根性的顯現。不論是上古還是今天,名利、欲望、聲色的誘惑雖大,但一個人只要意志堅定,這些外物便起不了任何作用,何況是圣人呢?
而當學派與學說出現政治性的分歧時,文化打架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位文弱的書生與一位五大三粗的蠻人同處一室,他們又會如何打架呢?正如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書生篤信人人生而平等原則,堅持自由主義的理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堅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兩個人同處一室要遵守一些常規的道德和生活準則。而蠻人則會不信書生的那一套,他崇拜:拳頭決定成敗,力量決定領導,認為你打不過我,你就得乖乖地聽我的話。正如德國學者魯道夫·封·耶林所說:“正義之神一手提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只手握劍,用它維護法。劍如果不帶著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帶著劍,就意味著軟弱無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正義之神操劍的力量和掌秤的技巧并駕齊驅時,一種完滿的法制狀態才能占統治地位。
孔子是多才多藝的,禮樂射御書數都能拿得起,而老子在這方面是無法和孔子相媲美的。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本體之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終依據,它超越具體有形的存在,是萬物之所生的總原理,是一切生命的總源泉總生機。道無始無終,超越時空無限存在;是獨立不改,唯一常存的;先天地而存,自本自根,萬物之母,為我們的感官無法把握 。孔子與老子觀點迥然不同之處是很多的。
不過孔子雖多才多藝,但他還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問題。有一天,年輕的孔子到東都洛陽向老子請教學問。他們行過一番見面禮儀之后,老子突然張開了自己的嘴讓孔子看,然后問道:“你能看得見我的牙齒嗎?”孔子感覺很是奇怪,先生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于是據實回答:“您的牙齒,已經全都掉光了。”老子接著問:“那么我的舌頭呢?你看它還在我嘴里嗎?”孔子立即回答說:“它還在您的嘴里。完好無損。”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說出一個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齒因為太堅硬,老是與各種食物咬來碰去,還自己跟自己咬來碰去,因此時間長了就掉光了。可是,舌頭不同。舌頭柔軟,雖然常常在牙齒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擠來擠去,但始終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兒,不參與牙齒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爭斗。最終,食物碎了,牙齒掉了,而舌頭卻能完好無損地伴隨人的生命直到終點……”
孔子恍然大悟。老子這是在用自己的牙齒和舌頭作比喻,深入淺出地講述“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孔子與老子在思想上各有千秋,盡管主張的學術思想不同,但總的觀點還是一致的,都遵循“道”的法則,都懂得順天意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們在對待民生疾苦方面也是大同小異的。當然,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差異也有很多,并不是一部《論語》和一部《道德經》就能讀出他們思想的不同之處的,今天,如果將他們的思想進行比較和碰撞,一定會產生更深的思想火花,甚至會為此打架。但是,如果將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你還會發現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既對立又融合的,這樣相比較更有助于我們發現他們各自思想的閃光點,而思想火花碰撞在一起才會更加耀眼,燦爛無比。
圖:付業興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