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專欄在5-7期連載了《中國瓷磚出口波蘭前景研究報告》,本期將繼續介紹有關反傾銷方面的消息。2016年6月20日,印度反傾銷調查機關組織召開了一次聽證會,并于2016年6月27日提交了書面意見,《印度對華瓷磚反傾銷調查對申請人的聽證會后書面意見的抗辯意見》,是針對申請人提交的書面意見進行反駁。哥倫比亞瓷磚反傾銷案是我國在近期瓷磚案件中完勝的第一起,在《哥倫比亞瓷磚案勝訴的思考》中提到,這次勝利是四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中歐領導人峰會于2016年07月13日在北京舉行,歐盟金屬和陶瓷產業呼吁歐盟繼續維持對華貿易保護措施,要求歐盟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2016年6月20日,本案各利害關系方在印度反傾銷調查機關的組織下召開了一次聽證會,并于2016年6月27日提交了書面意見。本份文件對申請人提交的書面意見進行了反駁。為簡略的目的,我們在此次反駁中不再重復此前的抗辯意見。
1 本案不滿足征收溯及既往的反傾銷稅的條件
申請人在意見書中主張,本次調查應當基于溯及既往的基礎征收反傾銷稅。對此,我們認為任何溯及既往的反傾銷稅的征收都是違反《WTO反傾銷協定》和印度反傾銷法律的。本案如下事實并不滿足協定及法律規定的條件:
(1) 被調查產品在印度沒有傾銷歷史。調查機關2013年拒絕對中國的被調查產品進行日落復審,而其他國家對中國被調查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與本案無關。
(2) 傾銷幅度不明顯。調查機關基于最佳可獲得事實裁定傾銷幅度,然而,如果調查機關采納了我們的數據,被調查產品的貿易應當被認定為是公平貿易,不存在傾銷。
(3) 出口商是以公平的價格銷售被調查產品。申請人認為出口商和進口商都明知被調查產品在印度傾銷,但是,我們認為這僅是申請人沒有任何依據的假設。此種無限制的主張不應當作為征收溯及既往的反傾銷稅的基礎。
(4) 中國市場的瓷磚需求沒有下降。我們提供了基礎裝修、中級裝修和中高級裝修的標準以證明禁止建造新政府建筑的禁令并不影響中國市場的瓷磚需求。
(5) 中國建筑業沒有衰退。我們認為中國的建筑業并未衰退,我們特別指出中國的城市化率為54.77%,與去年相比呈增長態勢。瓷磚產品的需求將隨城市化率的增長而增長。
2 調查機關抽樣程序不符合法律規定
申請人主張本案的抽樣是恰當的,但我們認為本案的問題不在于抽樣是否恰當,而在于抽樣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我們認為調查機關在抽樣過程中存在以下五個問題:1.調查機關所抽取的樣本不是合理有效樣本,不能反映中國對印度的最大出口數量;2.調查機關本應當擴大未被抽中的合作企業的范圍;3.調查機關錯誤地拒絕了被抽中廠商和出口商的答卷;4.在被抽中廠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信息被認為不恰當時,調查機關本應當擴大抽樣的范圍;5.調查機關本不應當拒絕雙方在決定采取抽樣措施以前所提交的意見書。
3 申請人主張的稅額不具有法律依據
申請人基于澳大利亞的實踐主張在本案適用復合稅。申請人的核心主張在于調查機關應當引進一個標準且明確稅額,該稅額為基準與到岸價格的差值,且受制于一個最小稅額。
我們認為澳大利亞征收復合稅是基于特定的指南和條件,澳大利亞存在征收復合稅這一現象不足以支持在本次調查中采用同樣措施。我們認為本案中的情況不足以讓調查機關改變征收固定稅、設定參考價格或征收從價稅的傳統做法。如果調查機關擬采用澳大利亞的做法,調查機關需要起草與澳大利亞相似的指南。此外,我們認為調查機關所征收的所有稅都應當等于或少于傾銷幅度,征稅將消除印度國內產業的損害,如同印度反傾銷法律第4(d)(i)條的規定。因此,我們認為任何稅收的征收都應當遵循上述義務。
4 申請人對價值鏈的主張沒有確切證據
申請人特別指出中國生產商對印度的出口存在一個復雜的網絡,并進一步指出被調查產品出口到印度的價值鏈是不完整的。申請人的核心觀點如下:1.因為出口商大量購買產品且在不同的市場銷售同一種產品,其購買價與銷售價之間沒有關聯;2.在某些情形下,一些公司制造瓷磚的主體,另一些公司對瓷磚進行加工。因此,價值鏈的審查應當考慮生產瓷磚主體的公司,而非僅考慮對瓷磚進行拋光的公司;3.就本案中的被調查產品而言,生產商的價格不是出口價格,且生產商并非始終是出口商。因此,計算傾銷幅度時,生產商向出口商銷售產品的價格不是出口價格。基于同樣的原因,本次調查中也需要貿易商和出口商的答卷;4.單個傾銷幅度應當基于生產商和出口商的答卷來確定。
我們認為我們已經按照調查機關的抽樣程序及指示提交了答卷。申請人的主張違反了調查機關的指示,且該主張僅是一個一般性主張。被調查產品向印度出口的供給鏈的價值鏈不完整或被調查產品的生產是由一系列廠商完成的假設必須由調查機關基于個案進行分析。我們強調調查機關不應當接受申請人的這些假設,而應當基于事實和各供給鏈的情況進行評估。
5 申請人有關印度國內產業和申請人資格的主張不成立
申請人主張有一系列公司尚未被包含在“印度國內產業”的定義中,因為這些公司大量進口了被調查產品。
我們認為作為進口商的生廠商是否能被認定為印度國內產業的一部分應當基于對其經營實際狀況的詳細分析,僅僅是進口量的數據不足以評估該特定生產商是否是印度國內產業的一部分。
我們特別指出,確定一個廠商能否被包含入印度國內產業范圍內,需審核兩個因素:1.來自被調查國家的進口量;2.該進口的使用性質。我們據此請求調查機關詳細分析被認為是無資格生產商的進口。
6 申請人有關正常價值、出口價格和傾銷幅度的主張不正確
申請人重申了其在申請書中提出的有關正常價值、出口價格和傾銷幅度的主張。我們已經對這些主張進行了反駁。
除此之外,我們在此對申請人主張中的特定問題進行反駁。申請人再一次提及了巴西的反傾銷稅,并將此作為印度國內產業遭到損害的理由。如前述,我們認為巴西與印度的被調查產品沒有關聯。調查機關不能因為他國征收了反傾銷稅和存在潛在威脅而對印度的被調查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此外,我們認為對被調查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應當基于進口產品導致的數量效應和價格效應,并進一步考慮印度國內產業是否正在遭受損害。
另外,我們還強調調查機關在此前的調查中認定印度國內產業沒有遭受損害這一事實。
微量進口:我們認為來自被調查國家的進口絕對數量沒有上漲,相對于生產或消費的相對數量也沒有上漲。與此相反,損害調查其間的來自被調查國家的進口量絕對值和相較于印度的生產和消費的相對值均下降了。因此,我們認為不存在印度反傾銷法律的附件II(ii)與《WTO反傾銷協定》第3.1條規定的絕對增長和相對增長。
此外,我們強調來自被調查國家的進口少于總需求的8%,而申請人、其支持者、不適格國內生產商和其他國內生產商占據了近92%的份額。因此,我們不接受申請人的被調查國家的進口損害了印度國內產業這一主張。僅8%的市場份額難以對印度國內產業造成負面影響。印度國內產業在損害調查期間的績效正在穩定增長而非下降這一事實也佐證了我們的主張。
沒有價格影響:初裁第88段表明銷售費用和銷售價格在損害調查期間以同樣比例增長。調查機關也接受了進口并沒有抑制印度國內產業的價格的說法。初裁中認定價格削減幅度在調查期間是負數。調查機關特別對比了進口的到岸價格和印度國內價格,并得出了本次案不存在價格削減的結論。
因此,中國的被調查產品的進口沒有造成價格影響。此外,我們強調低價幅度分析(price underselling)與損害分析無關,其僅在已確定國內行業遭受實質性損害后,確定征稅額時才有意義。因此,初裁有關低價幅度的內容與本案無關。
銷售、產能、產量或產能利用率沒有下降:我們認為上述參數在損害調查期間體現出了上漲的趨勢。我們認為,即使將調查機關所進行的季度分析納入考慮,損害調查期間也沒有持續的趨勢以支持調查機關得出的下降結論。
產量在2014年7月到12月間有微幅下降,但在2015年1月到3月回升。期間的銷售數據有所波動,但無法從中得出確定的結論。產能有所上漲,而產量有微幅下滑。產能利用率的下滑是因為產量的提高。因此,我們認為無法從對上述參數的季度評估中得出確定的結論,以證明該階段有一個持續的下降趨勢。
被調查國家進口的市場份額減少:我們認為來自被調查國家的市場份額在損害調查期間減少了一半以上。因此,被調查國家的進口不是申請人市場份額減少的原因。申請人市場份額的減少是其他國內生產商市場份額增加所導致的。
我們認為印度國內產業在損害調查期間和傾銷調查期間進行了出口,并對該行為保密。我們認為印度國內產業銷售的下滑可能是因為其轉向了出口市場。
利潤、現金流、資本回報率的增長:我們認為印度國內產業的利潤率在損害調查期間穩定增長。
工資和雇傭的增長:申請人增加了其雇員人數和雇員工資,調查機關在初裁的第99段對此表示了認可。我們認為工資和雇傭人數的增加是因為印度國內產業的優秀績效。
綜上,我們認為:
(1) 中國的被調查產品的進口沒有造成數量效應。特別地,進口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均沒有增加;
(2) 中國的被調查產品的進口沒有導致價格效應。特別地,本案中不存在價格削減;
(3) 被調查國家的進口的價格在損害調查期間上漲,且基于其不顯著的市場份額,應認為其是價格接受者,不能控制印度國內市場的價格;
(4) 印度國內產業的利潤、現金流和資本回報率在損害調查期間都飛速上漲;
(5) 印度國內產業的產量、銷售、產能、產能利用率、雇傭人數和雇用工資都增加。
因此,我們認為印度國內產業沒有遭受印度反傾銷法律附件II和《WTO反傾銷協定》第3條所規定的實質性損害。鑒于沒有證據表明印度國內產業遭受任何損害,現有調查應當立即終止。印度國內產業遭受的損害是因為來自被調查國家的進口產品以外的原因。申請人所主張的傾銷與損害之間沒有因果聯系。
7 本案不存在實質性損害威脅
申請人重申了征收溯及既往的稅的基礎。我們此前已經對此進行了反駁,在此不再贅述。申請人認為存在實質性損害威脅的原因如下:1.進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2.進口需求很可能增加;3.中國對被調查產品的可支配產能;4.印度是中國貨物的價格吸引地;5.被調查產品的存貨量高。
然而,我們認為以下四點表明不存在對印度國內產業的實質性損害威脅:
(1) 被調查國家的出口量沒有增加;
(2) 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有充足的產能以表明對印度的出口將增加;
(3) 被調查國家的進口沒有壓低國內行業的價格;
(4) 沒有證據表明中國被調查產品的存貨量在增加。
因此,被調查國家的進口存在實質性損害威脅這一主張不成立。
8 進口導致印度國內產業建立的實質性阻礙
申請人提出許多理由,主張被調查產品的進口實質性阻礙了印度國內產業的建立。我們認為這僅是申請人希望對被調查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而采取的保險舉措。印度國內產業已經長期經營,因此我們不接受實質性阻礙的說法。而且申請人已經主張印度國內產業遭受到了損害和實質性損害威脅,這也恰恰表明申請人對于其有關損害和實質性損害威脅的主張不確定。
9 因果關系證據
申請人重申其申請書中有關因果關系的論證。我們此前已經對其進行了充分的反駁。
10 結論和請求
基于以上結論和我們此前的申請,我們誠摯地請求調查機關終止現有審查并駁回申請人申請書第240段中的請求。
此外,我們希望在本次調查中能夠進一步提交意見書。
(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