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火枚 張智毅
(1、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 廣東 茂名 525000;2、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理學院, 廣東 茂名 525000)
【摘要】“黨建帶團建”是黨鞏固擴大青年群眾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內在要求。目前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仍面臨一系列問題,本文從夯實基礎、創新工作方式、拓寬服務領域這三個方面探索“黨建帶團建”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黨建帶團建;問題;創新理念;新平臺
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是指高校中各級黨組織在認真做好自身工作、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對本級及下級共青團(即校團委和各院系的分團委)組織的領導,通過黨組織強大的凝聚力以及戰斗力,帶動共青團組織的建設,并努力增強共青團組織的生機和活力,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作用,圍繞高校黨政工作大局在高校建設事業中貢獻力量。
一、黨建帶團建的內涵及意義
黨建帶團建,根本在于“建”,即黨團組織要抓好自身建設。黨建帶團建,關鍵在于“帶”。加強黨建帶團建可以充分體現共青團組織的先進性,使團員始終堅持以黨的理論和重要思想武裝自己,從而能更好地肩負起團結帶領青年的任務,將當代青年創造活力轉化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更好地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為黨的建設服務。
二、黨建帶團建工作開展所面臨的困境
1、高校基層黨組織對黨建帶團建工作不夠重視
目前很多高校的黨組織還沒有真正地把黨建帶團建這項工作作為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目標從,對于黨建帶團建的工作缺乏將基層的團建工作納入到黨建工作做整體規劃與思考,影響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很多高校的團組織本身往往也忽略了黨組織的傳幫帶和指導對于團組織本身建設的重要的作用,導致黨建帶團建工作只是停留在淺層階段。
2、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機制不夠完善
當前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沒有將基層團干部的選拔培養形式固定,導致基層黨的后備軍干部的考察和培養工作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許多高校的黨建帶團建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及實施者仍停留在校級層面,很少延伸到院系層面。導致了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沒法將起效點和著力點落實在最基層的團組織及青年團員。
3、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方式不夠創新
高校黨團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會議、報紙等形式,缺乏有效的媒體和平臺,對互聯網等多媒體利用不夠,導致對青年團員學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的高校團組織的設置方式比較單一,很少根據青年團員的不同群體及不同活動的范圍如設立樓棟或者社團為單位等的組織進行分類管理;基層黨組織團結和服務團員的方式比較陳舊老套,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致使團組織的作用和機能難以顯現。
三、實施“黨建帶團建”的有效途徑
1、夯實基礎,做好黨建帶團建的有效銜接
學校黨委要在黨團組織履行各自職責中找準結合點,重點抓好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干部培養這“三個銜接”。在思想建設的銜接方面,高校應該構建分級培養的培訓體系。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理論學習使科學理論在廣大黨團員中入耳、入腦、入心。其次是組織建設的銜接,學校黨委應該要求各二級學院把黨與團的建設一并研究部署。把團的建設作為檢驗黨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團組織不合格黨組織不能達標;團組織不達標黨組織不能評優。在干部培養銜接方面,黨委注重多項指標考核黨的發展對象,真正選拔工作能力強的優秀青年入黨。建立健全黨團干部的任免管理制。有計劃地培養團干部,推行交流、掛職、輪崗等形式,把共青團“薦才”與青年后備干部培養選拔相結合。
2、創新方式,服務青年成長和成才
以黨支部、團支部(班級)為單位建立QQ群、飛信群等新的網絡載體,開展各種各樣的網上黨團組織生活會,促進黨團員的溝通交流,讓服務團員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同時創新資源整合方式,將社會資源引進學校,結合當地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參觀文化基地等。另一方面利用高校資源服務社會,探索高校與地區黨建共贏長效機制。切實推進校地共建,引領青年成才成長,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拓寬服務領域,分專業分層次分階段解決青年學生所需
各黨支部根據學生基本情況,分專業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團組織生活會,激發各階段黨團員的參與熱情。如大一的學生結合專業課程開展主題討論會;大二大三的學生容易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的情況,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建設;大四的學生則邀請職場成功人士開展就業創業輔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加強“黨建帶團建”工作要不斷創新方法方式,創新機制,切實發揮黨員在團員的思想、組織建設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團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有效地促進青年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 王白麗. 高校黨建帶團建的長效機制研究[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2012.
[2] 劉繼勛. 高校黨建帶團建歷程考察與路徑選擇[D]. 長沙: 湖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2009.
[3] 熊健汝, 王 夢. 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5):163-167.
【作者簡介】
楊火枚(1987—),女,漢族,廣東茂名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張智毅(1988—),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理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