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睿媛
【摘要】現行我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體系中,從教育部的學科規范要求到各高校會計院校的教學計劃中,都強調了實踐教學。而目前校會計專業的課程多從會計管理的宏觀角度設計,理論與實踐脫節,使得教學對象的專業技能、專業思維得不到有效訓練,造成用人單位在會計人才市場上四處尋覓熟悉會計操作實務的從業人員,而大量的會計專業學生因不具備實務操作技能,難以就業的兩難局面。當務之急,要解決會計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根本途徑在于分析教學層次的劃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如何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要求。
【關鍵詞】會計實踐;項目教學;教學模式
一、會計實踐教學
1、會計實踐教學的意義
會計專業是以培養具有會計核算能力、會計分析能力為主的技能型、應用型會計人才,是為各企事業單位培養、輸送能勝任各行業第一線會計職業崗位需要的高技能會計人才。由于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經營管理業務各有不同,錯綜復雜,因此一線會計職業崗位需求的是熟練會計核算操作技能,熟悉企業經營管理業務的會計人員。而我們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會計行業專業性較強,這就要求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訓練學生基本的專業操作技能外,更關鍵的是培養學生會計專業思維,具備會計職業綜合素質,使其具有會計職業分析、判斷能力,具有融會貫通、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對于如何加強會計實踐教學,個案教學(案例教學)最受美國會計教育界的寵愛,美國會計學會(AAA)下設的“會計教育改進委員會(AECC)”提出的狀況公報第二號就提出要加強個案例教學,例如模擬經理人,會計師等實踐教學行為。
Williams在1993年提出個案討論、項目討論、模擬實務教學等有助于學習人與人相處的能力并可發展學生的溝通技巧和人際關系等,教導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獨立做判斷與決策。
David等于2000年提出了“Concept Approach”的建議:改變傳統的粉筆與黑板,而以團隊學習、主動教學、小組討論等來作為教學過程的改進。
(2)國內研究現狀
資深會計學者閻達伍教授認為世界各國的會計教育均不同程度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現象。
朱音、蔡利安等認為會計教學中所重視的是介紹會計核算、預測、決策、分析等方法,但現階段會計教學中應如何對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分析卻被忽略了,這反而是會計實務界所最需要的。
二、高校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及問題
1、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的高校會計教育仍是一種偏重于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學生則是聽眾,只能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吸收。但是,由于會計學科比其他社會學科具有更強的社會實踐性,這就要求培養對象應具備較強的會計實踐運作技能。這種偏重于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雖然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卻得不到相應的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離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會計人才相差甚遠。
2、產生問題
(1)教學層次劃分不清
單一的培養目標與我國會計教育的實際情況不符。我國606所招收會計本科學生的高校(含三本)各有不同,一些是綜合性院校;一些是財經類或工科類院校;一些是985 、211國家重點大學;一些是地方性的二本、三本等等。學校的多樣性顯然不能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同一層次。對此,劉永澤和池國華(2008)提出,整齊劃一的人才培養日標,忽視專業自身的條件和市場差異化需求,必然導致社會需求和學校供給之間的矛盾。對同一階段的人才培養,不應對所有學生樹立相應的培養目標,而應有所區別。甚至同一學校也應該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確定不同的培養目標。
(2)缺乏靈活的教學模式
會計課程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但是目前在會計教學中大部分過于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不追求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枯燥的理論教學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態,這樣既不能全面啟發學生的思維,也不能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3)無法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企業經營環境的復雜多變對會計人員的基本素質、專業知識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會計知識及相關能力最主要是在本科教育中培養的(Strme eta﹝2000﹞)。因此,高校本科會計專業的教育思想、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技能培養、教師發展、考評體系等方面是否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直接影響到會計專業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在人類邁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如何將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優勢與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不斷增長的會計教學需求服務的同時,提高會計專業教師和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會計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結論與建議
1、劃分層次要求
美國會計學會(AAA)的會計教育委員會明確指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為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當具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終身學習。在會計教學的不同階段,會計專業的核心內容是相同的,但訓練和培養學生掌握應知應會的知識、認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轉換能力、實務操作能力等程度和方法是不同的,為此,不同培養階段的教學目標應當明確,老師傳授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深度、廣度不同,由此訓練出來學生擁有的能力和技巧各有側重,但都需要凸顯以下特點:強調以培養能力為主;強調道德和專業責任。
2、引入項目教學模式
(1)國外項目教學經驗
為改變“教師課堂授課”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局面,我們可以借鑒英國大學的以“課堂圓桌會議”、“課程論文”和“小組作業”為主的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堂上僅僅講授專業知識的整體框架以及重點、難點,其余時間都是指導學生重點掌握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
(2)國內項目教學經驗
在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聘請企業的會計人員組成專家咨詢委員會進行探討研究等方式對企業所需的會計人才進行定位,并且將這些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細化為會計教學的具體教學項目,并結合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以及會計實訓室的具體情況,完成此項目教案的編寫和實訓器材的配備。項目臨近結束時,請企業的會計人員到課堂,從企業的角度真實情況評議學生對項目的完成情況,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以及與社會與企業的零距離感。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導入ERP沙盤實戰,不僅可以完善會計操作,更加能夠充分體現和財經各專業、各科目之間的聯系。
3、會計實踐教學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進程,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手段得到更新。我國高校校園網的發展與普及應用,為會計教學模式與教學平臺的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校園網作為高校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己初具規模,它己擁有最大的用戶群,幾乎包括學校的所有教師和學生,網上教學輔助系統己經成為校園網上最引人注目的網絡應用系統之一。如何將校園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解決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的思路是:將網絡技術帶來的教學優勢與傳統的以教師主講為中心的班級授課模式進行互補,將計算機應用貫穿在會計專業課教學中,建立一種集課堂教學與課外網上互動、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學習活動與上網活動融為一體的新型的會計教學模式;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提供一個無時空約束的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環境和手段,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更好的滿足老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需求,為課程的教學提供全過程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曉慧. 會計教學體系研究—來自英國大學的借鑒[J]. 會計研究, 2009,10:77-82.
[2] 楊 政, 殷俊明, 宋雅琴. 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J].會計研究, 2001,201:25-35.
[3] 張曉霞. 淺談項目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04):118-119.
[4] 歐陽電平, 羅 林. 信息化背景下會計教學模式及教學平臺改革研究[J]. 財會通訊, 2006(0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