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曹華
【摘要】采用無聊傾向性量表(BPS)對52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無聊傾向的得分在81-117之間的人數為419人,占總人數的80.6%;大學生的無聊傾向存在性別上的差異,在總分上,男性的無聊傾向得分顯著地高于女性(p<0.05),進一步分析發現,除了內部刺激維度外,男性的得分均高于女性,且男女在外部刺激和時間感知維度上的得分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大學生的無聊傾向在時間感知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主要表現為大一與大三,大二與大三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大學生無聊傾向依然普遍存在但并不明顯,且存在人口學上的差異,需要區別對待,針對性進行干預。
【關鍵詞】大學生;無聊傾向;人口學資料
無聊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體驗,但是相比其他情緒體驗,如快樂、焦慮、憤怒,卻并未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是,無聊的危害并不比一些負性情緒要少,甚至于,無聊已被形容為現代社會的瘟疫之一。宋曉燕等人的研究表明,焦慮、抑郁與無聊傾向關系密切,而且焦慮能夠通過抑郁影響無聊傾向,無聊不僅與不良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同時也可能會導致一些社會問題,例如青少年犯罪問題。當前,在中國,“無聊”幾乎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口頭禪,他們經常處于迷茫、失去生活目標、無所事事的狀態。但是,目前國內對于無聊的研究還較少,在進行無聊的深入研究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不同群體的無聊狀況,而對于大學生的無聊狀況研究中,國內很少有人專門研究分析不同的人口學變量之間差異,所以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考察性別、是否獨生、年級等人口學分類下大學生無聊狀況差異,為接下來的更好制定干預方案來改善大學生的無聊狀態的提供資料。
一、研究對象和工具
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對江西省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問卷56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520份,無效問卷40份(漏答或無效作答),有效率為92.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Farmer等編制的無聊傾向性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該量表由28個項目組成,量表早期采用正確-錯誤計分方法,修訂版本改為李克特7點計分,總分越高代表被試的無聊傾向程度越高。Vodanovich和Kass(1990)將其分為外部刺激、內部刺激、情感反應、時間感知和約束性五個維度。本研究按照高普梅等人的研究方式,對原量表進行重新翻譯和回譯,并對其中的有些條目進行調整,使其符合中文的方式,最后形成BPS中文版。研究也表明BPS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較好的信效度,BPS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70以上,BPS總分的重測信度為0.80,各因子的重測信度在0.75~0.82之間。本研究中,該問卷的總Cronbachs α系數為0.702,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在激0.58~0.743之間。
二、研究結果
1、被試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調查的對象均為在校大學生,年齡在17~34歲之間。其中年齡在18歲到24的占總人數的94%;男生188人,占總人數的36.2%,女生322人,占總人數的63.8%;獨生子女143人,占總人數的27.5%,非獨生子女377人,占總人數的72.5%;大一80人,占總人數的15.4%,大二167人,占總人數的32.1%,大三190人,占總人數的36.5%,大四83人,占總人數的16.0%。
2、大學生無聊傾向的總體狀況
多倫多約克大學臨床心理學家約翰·D·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同事使用BPS文件進行了一項群體測試,這項測試的平均分為99分,“正?!比巳捍蠹s占總人數的2/3,分數分布在81分到117分之間;其余有2.3%的人得分高于135分或低于63分。本研究中大學生無聊傾向的得分在81—117分之間的人數為419人,占總人數比例為80.6%,而得分高于135分或低于63分的人數為9人,占總人數比例的1.7%,大學生無聊傾向的平均分為99.37分,高于均值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3.8%。
3、大學生無聊傾向在性別、是否獨生、年級上的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我們發現大學生的無聊傾向存在性別上的差異。在總分上,男性的無聊傾向得分要顯著地高于女性;在具體的維度分上,除了內部刺激外,在其他四個維度上,男性的無聊傾向得分均高于女性,而且男女大學生的得分在外部刺激和時間感知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在是否獨生等人口學統計量上,大學生在無聊傾向總分及各維度分上并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在年級上,只有在時間感知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通過事后檢驗(LSD)發現,大一和大三、大二和大三學生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且前者的無聊傾向得分均高于后者。
三、討論
1、大學生無聊傾向的總體狀況
本研究中大學生無聊傾向得分在81—117之間人數為419人,占總人數比例為80.6%,大于2/3,這就表明相比國外調查結果,本研究中大學生群體的無聊傾向狀態并不是很明顯,大多數的大學生還是處于正常的無聊傾向水平,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學生無聊傾向得分子在99分以上的人數比例占到了53.8%,這也表明,相比平均水平,大學生群體依然普遍存在無聊傾向。同時從本樣本中處于無聊傾向的高分和低分端的人數的總比例也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的無聊傾向并不是一種極端的的情緒傾向,而是一種普遍的狀況。
2、不同分類的條件下大學生無聊傾向的差異
在人口學資料上,我們只比較了大學生的無聊傾向在性別、是否獨生、年級上等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關于性別上的差異,以往的研究中得出的結果是不一致的,姚夢萍等人的研究中并沒有發現性別差異,而許娟的調查研究就發現醫學大學生在無聊傾向上存在性別差異,并且總體男性要比女性的更多的感到無聊。而在本研究中,我們也發現男性的無聊傾向要顯著高于女性,且男性在無聊傾向的外部刺激和時間感知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性,這與徐娟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我們說外部刺激是指對環境挑戰和變化的需要,劉勇等人就在文章提到過,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男性更多的被認為應該是更活躍的、尋求的和冒險的,因此也更可能判斷環境為無聊的,處于同樣環境中其無聊體驗也比女性更高,此外在能力評估上,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男性更可能認為他們的工作是缺乏挑戰的,因此也會感到更無聊,這與本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時間知覺是指對時間的主觀知覺,相比女生,男生在學校更多是生活不規律,更多的把時間用于游戲和娛樂,不能很好的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時間,在時間管理管理,時間的感知上要落后于女生,這也是為什么男生要比女生更多的體驗到無聊的原因上。
關于年級這個變量,我們發現在時間感知這個維度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中大一的無聊傾向得分最高,而且明顯可以看出大一到大三的無聊傾向得分存在遞減的趨勢,這也就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剛入校的大學生往往開始并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大學生活,管理好自己時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深入,他們學會了定位自己,有效的利用和管理自己的時間,這也是為什么隨著年紀的增加,大學生無聊傾向得分降低。雖然在年級差異中,沒有發現大四和其它年級的統計學差異,但是我們發現在時間感知維度上,其平均分反而要比大三的高。這也體現出當前,大四處于學校和社會的一個過渡時期,這時候的大學生往往會有些松懈,開始放縱自己,沒有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大四的學生正處于剛入社會的茫然階段,對未來的認識和規劃并不明確,因此常常會感到無事可做,這時候無聊的情緒就會出現,這與田志鵬調查研究中得出中學生的無聊傾向存在年級差異(主要表現為初二和高中學生的無聊傾向水平高于初一或初三學生的結果)存在一致性,即二者均發現年級差異且都體現在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學生更容易處于無聊狀態。這也給學校教育提供一個思路,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的發展,著重關注新入學以及剛畢業的學生的心理狀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幫助,助他們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
四、結論與不足
在大學生群體中無聊依然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態,但并不是所有大學生的無聊傾向是完全一樣的,而是存在性別差異和年級差異。由于能力有限,本研究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就是研究的研究樣本不足,而且取樣不均勻。其次采用的BPS量表并不是國內最新的修訂的,但是該量表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一種。同時,在人口學資料上,我們并沒有進行多方面的研究,所以也希望有興趣的研究者繼續的探討大學生的無聊傾向狀況并且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 潘 旋, 季智明. 無聊癥候群與青少年犯罪[J]. 法制與社會, 2013(18):53-58.
[2] 鄭美娟. “無聊”的研究綜述[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8,25(11):85-86.
[3] Farmer, R. & Sundberg N D. Boredom Proneness: 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a New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6,50(1):4-17.
[4] 高普梅, 楊世昌. 無聊傾向性量表在大學生中的信度效度分析[J].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4,31(2):114-116.
[5] Mercer-Lynn K B, Flora D B, Fahlman S A, Eastwood J D. The Measurement of Boredom: Differences Between Existing Self-Report Scales[J]. Assessment, 2013,20(5):585-596.
[6] 姚夢萍, 賈振彪, 陳 欣, 周 靜. 大學生無聊傾向與手機依賴行為關系[J]. 中國公共衛生, 2015,31(2):215-217.
[7] 許 娟. 醫學生無聊傾向性的調查及相關因素研究[D]. 寧夏醫科大學, 2014.
[8] 劉 勇, 陳健芷, 姜 夢, 等. 多維狀態無聊量表中文版在中國大學生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3,21(4):558-561.
[9] 寧 侃.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無聊情緒的關系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3.
[10] 田志鵬, 劉 勇, 滕召軍. 中學生無聊傾向特點及其與自戀、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4,22(6):106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