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
【摘要】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也有些學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積攢一份私房錢。對于加強自身獨立性有十分大的意義。但是當前社會實踐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了解。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它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提供了鍛煉機會,同時也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提供依據。
一、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社會實踐在許多高校開始展開,但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價值取向主要來源于自身能力的提高、經驗的積累,但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比較薄弱。此外,一些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功利化傾向比較明顯,更加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片面強調個性、自由和權利,存在少付出、多回報的心理,缺少當代青年應該具有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奉獻精神。
二是參與的態度不端正。當前,不少學生只是將社會實踐看作為獲得規定學分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并未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努力去通過參加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個別學生甚至東平西湊實踐報告,應付了事;學校方面,局限于參觀、勞動等形式;社會上,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實踐基地流于形式,實踐活動沒有長效,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家長方面,家長認為學生的任務主要是學習,同時出于安慰考慮,對社會實踐采取消極態度。
三是具體的內容及形式缺乏創新。有些高校過于追求形式,嚴重脫離所學專業,致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學有所用,有效解決問題,產生自卑的消極心理,背離社會實踐初衷。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社會實踐眾多層面及諸多環節,其問題形成原因與社會實踐參與者、基地建設、實踐內容等方面有一定的關系。
一是缺乏溝通。學校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與學生缺乏溝通,不尊重學生的建設性意見;其次,學校與接收單位缺乏溝通,學校不能就學生的安全問題、各方面承擔相應的責任;最后,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往往有些時候流于形式。
二是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很多高校出于便于管理,學生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慮,更傾向于開展以校園為載體及課題為載體的社會實踐,而對于以就業實習基地為載體的社會實踐重視不夠,只是學生專業技能得不到鍛煉,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三是實踐內容方面。目前高校所設計的許多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沒有結合各專業特點和需求,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致使接受單位積極性不高,育人效果不佳。此外,社會實踐內容沒有達到與課堂知識的融合,不能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導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減弱,不能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三、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破解的思路
一是加強參與各方之間的關系。學校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鼓勵學生依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實踐項目。加強與接收單位的有關要求,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實踐中的問題。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的關系,正確理解政府有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政策,建立相應的宏觀管理機制。
二是根據學校優勢挖掘運用社會實踐載體。以就業實習基地為載體注重學生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等道德品質的培樣及專業能力的提高,加深對專業知識社會價值的認識。
運用社會輿論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樣力度,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著力培樣專業能力強、道德素質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三是尊重教育規律。課堂教學實踐要以人為本,采用符合教育規律的互動式、探討式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樣學生治學的嚴謹性。而且,要將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必須課納入教學體系,可以以規定學時、學分的方式呈現,并與相應的獎懲機制掛鉤。
四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大學跨度三到四年,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各有特點,因而設定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必須因人而設、因地制宜。如一年級學生,脫離寒窗苦讀的中學時期不就,對社會不甚了解,這是就應鼓勵其參加公益活動,進行社會實踐。二年級學生,僅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應該參入社會實踐方式,進行社會實踐。三、四年級學生是,社會實踐應該以就業實習為主,旨在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以其所學,致力于社會所用。必須以社會實踐為載體,構建學校、學生、接受單位、管理部門良好溝通模式,達到預想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