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威
摘 要:問題討論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好奇心、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效果顯著。在課堂討論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展開討論,以拓展知識視野,提高歷史思維。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問題討論 思維能力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問題是矛盾和思維的沖突,是尚未被學生解決的某種思維任務。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思考,學習也就停留于表面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面對當時的問題情境,通過積極組織,形成和發展認識結構的過程。歷史問題討論教學法就是把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顯示出來,要求學生運用討論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知識的結構,找出問題答案。由于歷史問題討論教學法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素養、教學技巧等方面要求較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比較費時費力,很難把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實踐,多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
一、開放開發,營造思維氛圍
民主化的課堂是指課堂教學擁有一個思維活躍的氛圍,每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和討論之中。民主化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基本保證。教師要把講臺變成對話的平臺,把課堂變成表演的舞臺。教學中,教師會常用到興趣小組討論的方法。由于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關注點和理解點,教師可以以時間或中外歷史為劃分標準,把學生分組,讓他們收集整理史料,發表自己觀點。
學生對抗日戰爭史有很大興趣,但常常會忽略一個歷史人物,那就是汪精衛。八年級上冊第11課《北伐戰爭》中出現了汪精衛,而且以屠殺共產黨員的形象出現。有的學生質疑“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大漢奸”,但教材為何沒提及他叛黨叛國的事實。教師可以簡述汪精衛叛逃越南后成立偽南京國民政府的事實,以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價值觀。學生會提出問題:“汪精衛為何會變成漢奸?”這個問題是值得教師重視的。在國共主流意識下,汪精衛叛國成為漢奸是歷史事實,既不能否認也不能為他翻案。既然學生關注到了汪精衛,教師就不應該避而不談,而應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尋找汪精衛在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足跡,并對他進行客觀評價。學生討論后認為:汪精衛也曾是革命者,他是反清、反北洋軍閥的革命志士,抗日戰爭前期也主張過積極抗戰,但到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他喪失了勝利的信心、民族的氣節,叛黨叛國賣國,組建偽政府,屠殺抗日軍民,做出了違背時代潮流的舉動,必然為時代和歷史所拋棄。
開放民主的教學和討論,讓學生在評價人、事、物時運用了一分為二的方法,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更易于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
二、求新求活,轉換思維角度
心理學認為:人的正常思維過程具有連續性特點,一環緊扣一環。然而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思維中斷的現象也會經常發生,使得原有思路無法延續下去。學生還經常“跑題”:有時學生會不知不覺地丟開中心議題,而就枝節問題展開討論;有時對某個觀點死鉆“牛角尖”,白白浪費了時間;有時“偷換歷史概念”,漸行漸遠。對于這些教學中出現的弊端,教師要加以解決,及時誘導啟發,讓學生變換角度繼續討論,否則問題討論教學就會變成“務虛會”,對學生的歷史思維產生負面影響。
對于八年級上冊第8課《辛亥革命》中的“動腦筋”評價討論題,不能一直糾纏于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傳統論題上,而要鼓勵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從新角度、大視野上評價辛亥革命。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看,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為辛亥革命準備了必要條件;從社會政治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從封建君主專制帝國到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轉變以及專制與民主共和的斗爭;從社會經濟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為中國走向近代化提供的契機,出現了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從社會思想解放的角度看,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思想的基礎;從社會生活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后中國近代生活習俗發生的重大變化;從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對亞洲各國的影響。如果要從革命史觀來評價辛亥革命,可以從辛亥革命后出現的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活動、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改變、尊孔復古的逆流、脫離人民群眾、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薄弱、資產階級政黨缺乏戰斗力等方面進行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引導,又不能主宰學生思維;既要注重鼓勵,又不能強制;既要打開學生思路,使其形成對問題的豐富理解,又不能提供固定答案;既要支持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又不能偏離討論主題,并讓學生用史實加以證明,真正參與到討論中。教學實踐證明:若沒有教師的啟迪、誘導、鼓勵、幫助,學生的交流討論將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和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
三、探究探索,深化思維層次
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和探索歷史真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意識,而學生的探究和探索,則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實現。教師應教給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和探索歷史真理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層次、多方位的研究。學生應掌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理性分析把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并使之上升為科學的歷史觀。
八年級上冊第18課《戰略大決戰》中有一個“活動與探究”環節,列出了國共力量對比表,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國民黨為何會失去大陸?”這個問題大家一直都在思考,是良好的教學契機。一個推翻北洋軍閥、統一中國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一個領導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勝利、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戰勝國之一的政黨,為何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土崩瓦解?這確實值得我們探討和深思。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收集史料,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課上進行認真探討,四個小組輪流發言,每組從一個方面進行闡述,要言之有理,具有說服力。通過總結學生的發言,大致有以下觀點:政治腐敗論、黨內派系斗爭論、經濟崩潰論、軍事指揮失誤論、部隊投降論、美國放棄中國論、民心向背論等。教師要及時表揚學生的發言,以資鼓勵。教師還可以提出“大家是否能從政黨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性等方面再補充發言?”學生可能一時討論不出什么原因,教師可以補充:“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家面臨的是戰后重建,而不是繼續推行戰爭政策;當中日民族矛盾解決了,還面臨著國內的階級矛盾,特別是國共的階級矛盾,因為國共兩黨的階級性不同,國民黨仍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統治中國,沒有緩和階級矛盾、沒有解決民生問題,違背了時代呼聲和潮流,最終被人民所拋棄。”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任何歷史人物、政黨若違背時代發展規律,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則必然會被人民所推翻。
我們應該高興地看到,這確實是學生自己的探究。當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證據意識增強時,他們的思維潛能就發揮出來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就體現出來了。當教師幫助學生把歷史結論上升到歷史觀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深化。當然,并不是說學生的探究都是正確的,有的是主觀臆斷、有的是胡亂猜想、有的是道聽途說,難以切中教學主題,所以,我們要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歷史。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陸者,坐而至秦,有車也。”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到達知識彼岸的就是好方法。問題討論教學法可以不作為講授新課的首選方法,但在激發學生好奇心、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它卻是最有效的。要使問題討論教學法成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更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的創造性實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劉永蘭.論歷史課堂中的“問題教學法”[J].運城學院學報,2006(2).
[2]李祖紅.“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2007(33).
[3]唐秀英.中學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施[J].教育評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