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霞
摘 要:中學生幸福感水平較低,課堂學習的心理感受缺失是不容忽視的原因。教師應該還原語文課堂的生命本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快樂幸福地成長。教師可以設計激趣導讀,引領學生親近文本”;可以通過放聲朗讀五個步驟,引領學生放聲朗讀,體味文本神韻旨趣;還可以以作者、生活、情感進行美讀遷移,內化學生心靈,使學生獲得幸福感。
關鍵詞:中學語文 生命課堂 導讀 朗讀 美讀
2013年《全國教育質量監測浙江省情況分析》的報告顯示:浙江省47.4%的初中生,感到學習壓力大,高于全國;30.8%的初中生,有抑郁傾向;62.1%的初中生近視,超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0%,浙江省初中生的幸福感低于全國水平。當教師看到這樣一組信息時,心中不免滋生出許多感慨:學生幸福感的缺失,雖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學生的課堂學習心理感受是不容忽視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真切地感受到:現在語文教學指向更多的是功利化的閱讀取向,缺少語文應有的味道,缺少朗讀體悟的本色。應試化教育讓師生圍繞著數據轉,圍繞著考題轉。長久以來,除了壓力山大,就是趣味索然,學生的快樂感、幸福感又從何談起呢?
我認為,語文是一方風景,是一種美麗,是一片真情,更是一種崇高的靈魂;語文是一種靈性,是一種尊重,是一種人格,更是一種精神。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閱讀中感受到生命的愉悅,這才是生命課堂的具體體現。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呢?
一、激趣導讀,引領學生親近文本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蔽覈蠼逃铱鬃右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d趣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力。特級語文教師于漪也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師要在導讀語設計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一把開啟學生心門的金鑰匙。
1.導讀語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呆板。教師長期采用一種模式的導課,如“今天我們上的(給大家推薦的)是某某課文,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作者……”教師機械地依據教案,一字不差地念出來,這是近乎呆板的導讀語,學生聽了會覺得毫無興趣,或者有突兀、生硬的感覺。
(2)繁亂。不少教師在導讀時慷慨激昂、侃侃而談,東西南北、海闊天空,講了幾分鐘都還沒切題。這種繁亂的導讀語會讓學生聽得暈頭轉向。
(3)奢華。還有些教師過于追求導讀語的華麗,書卷氣十足。這種過于華美的導讀語可能會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產生負影響。
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上問題的產生,究其根源就在于教師對文本解讀能力的低下。
2.激趣導讀語的設計技巧
(1)導讀于“美”
例如,《胡同文化》一課的導讀語可以這樣設計:街巷是城鎮的筋脈,北京的街巷叫胡同。胡同是歷史的產物,延續了四五個世紀的生生滅滅?;食歉椎暮e淀了幾多的滄海桑田和人情世故,吸引著無數文化良知的關注。20世紀末,有一位作家把他的文化視角投向了老北京的胡同,悠悠沉思,品順著厚重的人文底蘊,披撥著深幽的文化內涵,這位作家叫汪曾祺。今天,讓我們一起品讀他的散文《胡同文化》,體察那閑淡如水的文字間究竟散發著怎樣的韻致。
(2)導讀在“懸”
例如,《孔乙己》一課的導讀語可以這樣設計:在魯迅先生筆下,魯鎮的酒店里穿短衣幫的顧客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可以踱進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著喝。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那他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這些“趣”“美”“懸”的導讀語設計,都是根據文體類型、作家風格、作品內容、寫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學環境而靈活設計的。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快樂地融入文本,享受閱讀的樂趣。
二、放聲朗讀,體味文本神韻旨趣
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品讀文本、融入文本,從而體味并收獲語文的博大、精深、語言、章法、內涵、意境,讓閱讀成為學生心靈的快樂之旅。在閱讀教學中,如何使語言文字不致成為“死板的符號”呢?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環節。我以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第一階段:初讀——學生整體感受
讓學生聽其他學生朗讀,在聆聽中初步感知文章,感受紫藤蘿的盛艷之美,然后請兩位學生談談自己聽后的感受。
第二階段:默讀——尋找感受之源
采取默讀批注的方式,通過對文章豐富修辭的品讀,體味作者滲透在文字間的悲苦、喜悅及對人生的感悟。
第三階段:朗讀——商議感受表達
在對文章有了初步理解后,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對朗讀節奏快慢、語氣輕重高低等技巧的把握來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第四階段:細讀——直擊文本核心
對于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段落,要讓學生反復品讀、細讀,采取多種朗讀方式,讀議結合,更深入地走進作者,把握其思想感情,體味其遣詞造句的匠心。
第五階段:再讀——邁入文學藝術境界
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入情入境齊聲朗讀,進一步深化理解,讀出自己。
層次朗讀能讓我們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我們從應試的枯燥分析中喚醒,讓語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三、美讀遷移,內化學生心靈
美讀是指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有情的語言,以達到通過語文學習來怡情、養性、內化心靈的目的。遷移品讀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1.因作者而美讀遷移
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完成課內閱讀教學后,可以進行遷移品讀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毛澤東的人生和創作軌跡,依次補充《沁園春·長沙》《憶秦娥·婁山關》《長征》《清平樂·六盤山》《水調歌頭·游泳》《蝶戀花·答李淑一》《卜算子·詠梅》等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偉人。通過美讀遷移,我們看到了毛澤東既有領袖豪邁情懷的一面,又有俠骨柔情的一面。
2.因生活而美讀遷移
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完成課內閱讀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如下論證。教師說:“魯迅曾指出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謬誤。而現在有人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00后是傻掉的一代,他們是看著日本漫畫、插著耳機長大的。那么,我們如何用我們的聲音來鼓勵自己?”學生討論后,一致認為:《沁園春·雪》中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和《少年中國說》最能激勵自己。最后,學生用高亢雄壯的聲音進行了一次有益的美讀遷移。
3.因情感而美讀遷移
在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詩歌閱讀教學中,在完成《我愛這土地》《鄉愁》的課內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情感進行美讀遷移。教師說:“我們的前總理溫家寶在兩會答記者問中,針對臺海關系,引用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陸》來抒發自己的情懷。讓我們也來進行一次拓展遷移美讀吧。”“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山之上,國有蕩……”學生在濃郁的閱讀氛圍中,感受著他們的赤子情懷,使自己的情感受到了極大震撼。
通過以上環節的美讀遷移,學生走進了作品、感悟了作者情感,這樣的閱讀活動,使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對待生活,更加真切地感受著世界的美好。
語文課堂要促進智慧生成,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并感悟生活。教師要在“讀”上下功夫,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原語文課堂本色,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朱國賢.嘗試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語文教學通訊,2012(15).
[2]李莉.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