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工
71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今天,我們認真回顧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進程,系統總結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正確的抗戰道路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道路決定命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路一旦走錯了,南轅北轍,再怎么費勁也無法達到預定目標;道路選擇時猶豫不決,爭執不休,你說往東,他要往西,勢必分散力量,最后也會一事無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動員和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和獨立自主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指明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
全面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認為,只有實行這樣的路線,才能引導中國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并使這個勝利成為人民的勝利。
1938年5月,毛澤東撰寫了《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持久戰是抗日戰爭的總的戰略方針,中國持久的抗戰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持久戰總的戰略方針,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廣大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都強調了抗日戰爭全過程中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實踐證明,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充分發揮了人民軍隊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是特定條件下最好的作戰形式,是黨領導下人民武裝力量戰勝敵人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
抗戰勝利的經驗告訴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否正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這就告訴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國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偉大的抗戰精神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抗日戰爭,既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也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大和民族在意志和精神方面的一場較量。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歷來崇尚正義、熱愛和平,不畏強暴,勇于反抗外來侵略。抗日戰爭中,日本法西斯所表現出的殘暴的武士道精神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面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以愛國、團結、犧牲、堅韌等為內涵的偉大的抗戰精神。這是一種完全壓倒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愛國主義,是抗戰精神的核心內容;勇敢頑強、不怕犧牲,與敵人血戰到底,是抗戰精神的基本內容;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是抗戰精神的品質元素。“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發展與升華,它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發揮了強大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的作用,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魯迅先生曾講:“唯有民魂是最為寶貴的”。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和民族更是這樣。一個沒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注定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民族的興旺,必然有強大的精神支柱。70年前,中華民族大敵當前,我們依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戰勝了侵略者;70年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既需要一種使命感,同時也需要一種精神動力。不朽的抗戰精神,無疑是我們強大精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高揚抗戰精神之旗,以強烈的使命感和只爭朝夕的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奮進,不斷匯聚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
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屢遭慘敗,主要原因是舊中國如一盤散沙,不團結。正如毛澤東所說:“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所以,要想戰勝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必須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全力推動的。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領導了整個東北地區的抗戰。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又經過多次談判,1937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推動下,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包括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和社會各界參與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不僅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保證。一切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積極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有糧出糧,有知識出知識,竭盡全力報效祖國。全國50多個民族幾乎全部直接參加了保衛祖國的戰爭,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人民一起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身在國外的華僑,與祖國抗戰事業休戚與共,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抗戰。許多華僑兒女回國參戰,血灑抗日疆場。離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難以想象的。正如毛澤東指出的,統一戰線開辟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新紀元,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深刻影響,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作用。
抗戰勝利的經驗告訴我們,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是克服各種困難、戰勝風險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空前艱巨的宏偉事業,始終需要全體人民來共同擔當。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由此,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四、英雄的人民群眾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力量之源
1945年春,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總結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時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
抗日戰爭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實行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抗戰,形成了一種日本帝國主義所無法征服的偉力。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中國共產黨一刻也沒有疏忽。為了維護廣大工人的切身利益,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全國各地的工人運動,為實現廣大工人增加工資、八小時工作制、改善勞動條件等目標而英勇斗爭。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進行土地改革,幫助他們發展生產。此外,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內廣泛建立人民政權,全面實行由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選舉,人民群眾第一次真正翻身做了主人。能夠贏得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能夠使人民甘愿承受戰爭的苦難和代價,這是奪取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說到底,掌握在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手中。人民的支持永遠是黨的生存之基、力量之源、勝利之本。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人依靠人民群眾打敗了強敵,帶領中華民族走出了危機,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我們仍然需要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堅強領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