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英 王賽春
職業倦怠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學者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又稱職業枯竭,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緣自心理的疲乏。
職業倦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各項工作的開展。而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基礎性工作,既單調、枯燥,又極其辛苦,甚至還會產生一些身體上的職業疾病。再加上檔案行業的服務性和不能直接產生明顯經濟效益的特殊性,以及沒有優厚待遇等“職業缺陷”,導致檔案工作者在自身心理定位較低,在社會上被普遍認同為“弱勢群體”。此外,縣級檔案工作者在檔案系統承擔著上傳下達、監督指導等多種工作職能及使命,人員少,任務重,日復一日地圍繞著“檔案”機械作業,漸漸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缺乏熱情,不可避免地會過早產生職業倦怠。因此,改變縣級檔案工作者當前的職業困惑及倦怠現狀勢在必行。提早發現,及時調整檔案工作體制機制,適度干預,是確保檔案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縣級檔案工作者的職業困惑
(一)缺乏社會認知的存在感
目前,公眾對檔案部門的工作職能知之甚少,社會認知度明顯不高。自古以來,檔案資源作為統治者專政的工具,一直被隱匿于“深宮大院”之內,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神秘感早已在社會普通大眾的觀念中根深蒂固。通過調查,98%的利用者不了解檔案館館藏檔案主要內容,80%利用者對檔案集中到檔案館保存存在不解現象。特別是部分立檔單位工作人員認為,保存在本單位查閱起來更方便,沒有考慮到人民群眾以及社會各界利用不方便的因素。檔案部門的形象和作用被嚴重低估。同時,縣級檔案部門在運轉過程中,常常處于從屬和被支配地位,缺乏權威性,檔案接收等工作的開展存在實際困難。社會認知的缺失導致縣級檔案工作者缺少部門自信、行業自信,形成職業恐慌。
(二)缺乏職業價值的認同感
檔案工作為領導決策、經濟建設、信訪穩定等提供有效依據和參考,但與直接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要害部門相比,貢獻率明顯不高,難以凸顯政績和亮點,個人發展調動受到限制。在檔案系統中“一備七八年,待用無期限”的用人現象司空見慣,冷了熱情,涼了人心。加之社會上對檔案工作存在無足輕重的偏見,使縣級檔案工作者對自身的職業價值產生懷疑,工作激情不高、動力不足。
(三)缺乏系統內部的歸屬感
國家機構的設置是自上而下的完整體系,檔案系統也不例外。然而,隨著機構改革的推進,部分縣級檔案行政管理職能多數被劃撥到本地政府辦公室,設為檔案指導科。從改革目的上看,是加大了檔案的行政管理力度;但從實際工作開展上看,大部分檔案工作還是要原班人馬去開展與落實,實際上束縛了縣級檔案工作者的手腳,干起工作來束手束腳,相當于削弱了行政執法能力,即失去了去除病害的“刀”。同時,各基層單位沒有專職檔案員編制,向下又缺少有效開展工作的“腳”。一系列的問題使縣級檔案工作者對系統內部關懷的需求更為迫切。
二、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工作內容單調催生職業倦怠
檔案管理工作者絕大多數時間要面對各種檔案資料的保管、鑒定、統計、利用服務工作,而且要特別細心、認真,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過程中,工作內容枯燥,工作方式單一,很容易將自己局限在小天地里,“養在深山無人識”,影徒隨身,孤芳自賞,從而產生孤獨、壓抑、失落心理,職業倦怠油然而生。
(二)年齡結構老化滋生職業倦怠
從縣級檔案從業者的人員結構來看,老齡化比較明顯,與之俱來的是作風保守、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等不良習氣,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此外,有效的人員流動機制匱乏,如死水一潭,難以引入新鮮的血液。檔案系統內部工作活力和創新能力危機,進而滋生職業倦怠。
(三)消極心理暗示誘發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主要由工作引發,但也與自身的不正確認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關。如部分工作者往往放棄主觀努力,把專業能力不強的現狀歸結于外部因素,對自己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逐漸喪失工作信心。性格中的怯懦、孤僻、狹隘、缺乏耐心等因素,更容易使其在面臨壓力時不能采取積極的策略應對,久而久之,形成職業倦怠。此外,職業期望與工作現實的矛盾也極易引起職業倦怠。
(四)社會環境影響衍生職業倦怠
社會環境是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壓力源。檔案部門肩負檔案行政管理與檔案服務等多種職能,但在實際工作中,檔案部門普遍存在檔案資源建設方面執行力低下,檔案行政執法的對象大多為各機關單位,處罰措施難以落實。社會活動的參與度不高,檔案工作和檔案工作者得不到應有的社會認可和組織人事部門的關注。
三、防治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崗位輪換,激發內部人員的新活力
大多數縣級檔案部門內部崗位調整較少,檔案工作者長期處于一個崗位,從事著相同的工作內容,對本崗位的新鮮感會逐漸消失,檔案工作的創造力和工作激情會逐漸被消磨,崗位效率、創新能力大大下降。因此,檔案部門應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效緩解和釋放工作人員的心理壓力。適時調整崗位職責,讓每一位檔案工作者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以新的觸角多角度地了解檔案工作,有的放矢,創造出最佳的工作業績。
(二)因材而用,形成人盡其才的價值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筆者認為,作為檔案部門的領導要當好伯樂,充分發現和挖掘部門內部人員的特長和優勢,因材而用,會使工作人員感到得心應手,大大提高工作興趣和工作效率。如:讓檔案工作隊伍中的老將們發揮經驗優勢,起好“傳、幫、帶”的作用,使后來者快速進入檔案工作角色,掌握業務技能;讓年輕健將充分運用新型、現代化理論知識及計算機等實際操作技能,將檔案管理工作推向現代化、信息化管理。這樣,會有效預防職業倦怠。
(三)自我增值,組建高效務實的好隊伍
職業倦怠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能力恐慌,而自我增值能有效減弱職業倦怠中的無力感。因此,檔案工作者要不斷地自我充電,努力提升自己綜合素質,培養多種興趣愛好,把自己打造成多面手的復合型人才。提高自身思(下轉第59頁) (上接第54頁)想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敬業奉獻精神,提高職業角色認同,尋求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淡化對個人名利與社會地位的追求,從精神層面上杜絕職業倦怠。同時,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應加大培訓力度,組織業務交流,為檔案工作者創造更多的學習和深造的機會,組建更加高效務實的人才隊伍。
(四)搭建平臺,營造檔案事業的良好氛圍。
事業要發展,環境需先行。檔案部門要推出一系列的有檔案特色、有社會影響力、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精品,為檔案事業科學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高社會認知程度。通過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等多種渠道,對檔案事業工作進行大量宣傳,發揮宣傳引導作用,為檔案事業發展提供強大輿論支持。從各種角度培植全民檔案意識,以公共服務為突破口,主動服務,以服務換取公眾認知,以作為贏得社會地位。在政治生態上,組織人事部門要多關心關注檔案干部的成長,強化崗位交流,形成干部隊伍能進能出的良性循環。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檔案這一職業不但不會消亡,反而越來越能發揮其它職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檔案工作不是一線工作,但要為一線工作服務,不是中心工作,但要圍繞中心工作開展,檔案部門及上級主管部門很有必要采取有利措施預防和治療檔案工作者的職業倦怠,使檔案工作者找準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心態,提高自身素養,精準自我期望,合理釋放情緒,堅信自己的選擇,為檔案事業的科學化、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青龍滿族自治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