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諍
【關鍵詞】 學生;學習習慣;調查目的;
背景;結果;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8—0091—01
一、調查目的及背景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固定態度和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绷晳T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對于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使自己受益匪淺,將直接影響學生個性與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健康、快樂的基本保證,是終身學習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重要職責。
基于以上認識和理解,蘭州市第三十六中學以了解學生學習習慣為出發點,分別就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習慣與態度、教師與課堂等三個方面十個維度進行問卷調查,旨在全方位地分析探究學生學習習慣在教育大環境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認識和遇到的問題。
二、調查結果分析
1. 學習環境安全缺失,環境紛擾。從問卷調查可以看出:有23%的孩子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內心缺失依靠和安全,還有26.2%的孩子沒有獨立的學習空間,孩子的學習環境干擾性較大;上網和隨身帶手機情況較為嚴重,這一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2. 學習習慣能自知,學習目標有期望。問卷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習慣不滿意,并期望有所提高;有89%的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但上課專心聽講的只占16.2%,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還有待于提高。
3. 良好的學習習慣整體性與普遍性依然不夠。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較為端正,但從來不記課堂筆記、不獨立完成作業、不糾錯的學生達到了15%。
4. 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學生聽課率比較高,大部分學生聽課都比較認真,而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積極發言的學生不多;主動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和被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基本上是各占一半,以上這些方面,小學生比初中生好一些。
5. 預習、復習習慣尚未“定型”。調查問卷顯示,做到“經常預習、復習”的學生占27%,“有時預習、復習”的學生占52%,“老師布置就會預習和復習”的學生占21%。通過我們與老師、學生的交談,了解到的情況也基本如此。這就充分說明了學生能自覺對學科內容進行預習、復習的習慣尚未形成。
6. 缺乏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能主動地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的學生為數不多,大部分情況是除了幾個優秀的學生能回答老師的問題外,不少學生都是等待其他同學或老師的答案,或是隨聲附和,自己根本不動腦筋思考問題。
三、結論和建議
1. 學校、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給予高度的重視。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能力,讓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2. 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及時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具體要求。特別是學困生,老師更加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加他們的學習勇氣,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輔導,使他們不斷得到進步。
3. 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充滿渴望,產生濃厚興趣,學習才有可能成為他們成長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受小學階段學習經歷的影響,新生中存在一定的學習畏難情緒。失敗是成功之母,實際上對于學習基礎不太好,學習困惑較多的學生而言,成功仍是成功之母。通過不斷積累的小成功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對學習充滿了信心,讓學習成為他們的內在需求。
4. 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課程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首先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其次要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方法,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要努力轉變角色,教師要給時間、空間讓學生質疑、合作和探究,從而逐步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大膽提問、敢于發言、樂于表達的良好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品質。
5. 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問卷中,初一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困惑其背后的原因大多與學習方法有關,如作業不會做、比較馬虎、記憶力差等,大多涉及學習方法問題。不同的學習方法有不同的表述,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路徑大致相同,所以,學習方法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指導和關心,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手段。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