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華
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技術和其有關的應用系統現今已經是全球范圍內研究的重點,是一種有效的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方法和手段。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食品的衛生安全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目前在監管過程中仍會有諸多的問題存在,比如像消費者很難能看到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編碼,在出現問題時,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建立起高效的信息追查系統,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是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最為直接的方式。
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性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1996年對食品安全給出的定義是: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制作和使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受害的一種擔保。食品質量則是指食品滿足消費者明確或者隱含的需要的特性。就具體而言,就是要保證食品應該是無毒、無害,符合人體必需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將可追溯性定義為能夠追溯食品在生產、加工和流通過程中等任何特定階段的能力。目前,世界各國為了全面的提升食品質量安全,都在紛紛的尋求解決的有效途徑,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減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顧慮,讓產品實現可追溯管理,快速的追本溯源,有效的控制病源食品的擴散,提高了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是保護消費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對產品企業的有效自我保護。
我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現狀
關于食品安全追溯編碼。食品安全追溯編碼是區別與商品標識專用編碼的使用,設立終端查詢系統,做到對食品進行全程追溯。而且必須要根據食品安全追溯編碼的相關規定執行,除了要與國際標準相符合之外,還要做到與地方標準相兼容,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成立多地區相關聯的食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庫,做到實行多個地區的追溯編碼信息相兼容。
關于食品安全的多環節控制。食品質量安全追溯是近十年來才開始興起的一種新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涉及到多個環節,組成了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以及最終消費者這樣一個龐大的鏈條。盡管我國非常重視食品質量安全,對于追溯方面也做了積極的跟蹤、學習和實施,但是對于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我國的某些企業對于行業監管還不夠重視,信息化水平還不夠盡如人意,其標準少、指南少、體系不完善,對于追溯編碼的識別設施和后臺計算機數據庫的建立并不完善,導致流向市場的很多食品實際上并未執行過可追溯性規定。
關于食品安全的成本與風險。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往往在確立項目時合理估計該項目的成本與收益,做出理性的選擇,做到使利益最大化。所以只有當食品質量安全給企業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企業的成本時,才會有意愿去建立這個可追溯系統。
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重要技術發展分析
政府應該加強對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的支持。一個完善的追溯系統應該至少包括4個部分,即標志系統、數據儲存系統、數據采集和傳遞系統、信息查詢系統等。中國的物品編碼中心首次搭建了國家食品安全追溯平臺,針對具有生產許可證的食品生產企業,進行進行商品條碼的追溯碼查詢。但由于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管理才起步沒有多久,原先的基層設備薄弱,再加上大多數的食品企業又是規模小、集中度低、分布范圍廣等,因此就需要政府提供對基層的基金,以及投入產品的設施設備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可追溯系統的最低端有完整、準確、詳細的資料輸入。
完善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相關的技術體系。雖然我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去幫助建立信息檔案制度,但是這些條例只是行政效率強,并不具有長效的治理機制,對于企業的分級管理流于形式,基層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機構隊伍普遍水平不高,不具備食品質量安全的相關專業知識。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構建除了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例如建立和完善關于食品安全的編碼、信息技術、物流技術標準、完善食品包裝等,這些都表明在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具體應用中,有很多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地方,通過支持相關企業利用現代科技,實施標準化生產,記錄和報告數據的技術和工具保證產品的質量。只有建立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法,盡量與國際接軌,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的技術支撐體系的建立,實現食品質量安全的精確化管理,才能使系統更加合理和有效的運行。
加強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相關知識宣傳。要充分利用現在社會重點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契機,通過媒體對不合格食品生產企業進行曝光,以此來促進企業自覺維護自身形象,同時加強人們對食品安全可塑性有關知識的宣傳,讓人們建立起“追溯”的習慣,建立社會基礎,促進整個社會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視。
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確保食品安全、維持消費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加強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相關技術去支持體系的建設,是我國現在最應該重視的事情。我國現仍處于摸索階段,因此政府與企業應該通力合作,以全面的推進我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的發展。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計量標準化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