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旭鵬 何瀟瀟
(1.華中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武漢 430079;2.蘭州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50)
摘 要:企業社會責任是包括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等多方面內容的責任體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從企業社會責任入手,剖析當前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和問題,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因此,分析了當前我國企業社會履行責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路徑策略。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出路
中圖分類號:F1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012-04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如何,關鍵看其經濟實力,企業就是凸顯經濟強弱的標桿。2014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四個全面”。很多學者認為,其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企業作為市場經濟和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存在信譽度不高、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損害消費者利益等行為。筆者通過分析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探討其形成原因,提出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對策與出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持。
一、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與問題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作為市場經濟重要行為主體的企業屢屢出現失信行為、失信現象。諸如,有的企業偷稅、逃稅、騙稅;有的企業人士以公謀私、卷款出逃、商業欺詐;有的企業為了暴利違背生產加工倫理打破生產職業道德,生產毒大米、毒奶粉、濫用食品添加劑等。諸多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已引起了全社會民眾的恐慌,也加深了我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所以,企業有無社會責任意識,既關乎企業自身長遠發展又影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削減了企業立足于社會必須肩負的責任。通過近幾年發生的這些事件,我們思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狀況能否通過其行為特征和行為結果來表現?從1997年的企業社會道德責任標準(SA8000)的問世,到近來浙江華盟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草案,我們都一直試圖從標準上來規范企業的行為。但是,近些年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依然不斷發生,原因就是沒能有切實抓住其真正的癥結。企業社會責任看起來屬于外在表現,本質上在于企業員工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意識和精神。員工在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有沒有真正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意識和精神內化到企業的行為中去,直接決定了員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效果[1]。
(一)企業產品產銷蒙損消費者權益保護
物美價廉和服務優質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是當前社會轉型背景下市場最倡導的發展理念。但還是有一些企業無視社會責任,屢屢挑戰法律和道德底線,損害消費者利益,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大肆違背生產道德倫理,使自身成為一味追求金錢,唯利是圖的賺錢工具。他們將存在健康和安全隱患的假冒偽劣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如三氯氰胺事件、非法制作事件、“美白豬蹄”事件、地溝油事件等等,都給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財產帶來了很大威脅。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存在價格過高、價格欺詐、虛假折扣等不良行為來蒙蔽和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有些企業甚至利用虛假廣告大肆渲染產品性能和作用,產品卻名不副實,欺騙消費者。這些違規的做法已經大大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嚴重損壞了中國企業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嚴重減弱了“中國制造”和“中國加工”在國外消費者心目當中的地位。有些企業甚至無視我國頻頻出臺的治理食品問題安全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規,嚴重觸痛社會神經,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
(二)企業效益提高卻淡薄公益慈善接濟
“凡是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制度設計相關的學科,都會涉及到責任和義務的問題。因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一切組織又都無非是責任義務體系,組織的結構和運行機制無非是根據責任和義務實現的需要而做出的設計和安排。”[2]所以,作為經濟人和道德人相統一的企業,它的財富積累源于社會資源。從辯證法的角度出發,企業的財富積累也應用于社會,所以,企業理應承擔為社會提供財富和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的使命,理應成為社會公益和慈善捐贈的主體,并在這些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企業有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增進人民福祉的義務。但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仍未真正建立,沒有建立規則系統的公益慈善運行體系,致使企業忽視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在“綠色生產”、社會公益和慈善捐贈領域鮮見作為。我國企業向社會公益事業諸如醫院、紅十字會、社會福利院、貧困地區等提供的捐贈,為教育機構提供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各種獎學金和助學金等少之又少,這與西方國家的企業對社會公益的熱衷和巨額投入相比差距很大。這些不足固然與統計口徑和捐贈機制有關,但不難看出中國企業在社會公益與慈善層面社會責任的缺失[3]。
(三)企業取材生物卻忽視資源環境保護
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目前《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是要讓廣泛的“生態共識”轉化為積極的“生態行動”,就是要求各行各業在謀求經濟發展行動中凝聚共識,在共識上推進行動,共同構建屬于我們的“生態家園”。而如今企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突出,企業過度依賴資源且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也更加凸顯,在各類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業中,企業成為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的主體,因此,企業在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近些年,很多企業只是追求眼前效益的“數量增長”和政績的“加分因素”,卻幾乎完全忽略了長遠打算,在發展過程中很少考慮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嚴重違背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忽視了經濟、自然與環境之間產生的不和諧現象,掠奪性地開采和浪費自然資源,亂砍濫伐生態森林,超標排放污水廢氣,使資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最終導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欠賬越來越多,經濟偏離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越來越遠。長此以往,企業發展會得不償失,原本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企業最終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生存隱患。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出現的原因
當前,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已經對中國經濟的協調發展和良性運行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應,企業利益與其他相關者的利益沖突日益凸顯。這不僅制約了企業本身的持續健康發展,也產生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將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穩定。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的變遷引起企業道德準則的滑坡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道德準則。從古至今,誠信歷來是“人性之本,發展之道,進步之驅”。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廠商一直是把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和商業規范去遵守,同時誠信也是其謀利之源、取財之道。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飄洋而來的同時,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也緊隨其后。這對促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積極的一面,但其中唯利是圖的市場本性和拜金主義的價值觀也浸透了廠商的誠信底線,使作為我國市場和生產經營主體的企業,其價值取向發生紊亂,甚至危及我國誠信道德準則大環境。考察我國一些市場企業,我們看到了一番景象,企業對民眾智商嫉妒地的蔑視,在營銷和推廣上夸大其詞,也對市場游戲規則十分漠然,對競爭對手冷酷無情,行兵詭異,頻頻挑戰公眾輿論和社會集體心態的底線。企業以“利”為標,以“益”為本,被利益逐漸沖暈了頭腦,致使忽視了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從而導致了當前諸多企業道德誠信的缺失。還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行業出現大比拼、大發展、大擴增勢頭,原先結構單一的產業都向多元式、鏈條式轉型。這勢必帶來各企業之間的優勝劣汰和殘酷競,導致當前一些企業為了在夾縫中間謀生存,職業底線頻頻失守,奉行金錢至上、丟棄誠信正義來索取一時之需。事實上,這些企業在取得短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失信于社會的慘痛代價。
(二)社會轉型使陳舊的企業監管制度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當前中國的經濟生活中,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但與此同時企業監管建設非常滯后,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逐利性是資本的本質特征,“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4]我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部分企業長期被壓抑的對自身利益追求的強烈沖動,在轉型優越便利低險的市場環境下一時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以至于忽視了群體價值所在,將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出現了自我主義、利己主義和掠奪主義。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社會轉型迅速升級,改革步伐逐級深入,這也要求各企業緊隨社會發展,加快自身改革,但古老的企業監管制度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改革藍圖上的缺陷,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企業監管制度、行業準則和職業規范依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新的制度、準則、規范尚未完全建立。所以,企業在大好環境里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贏得了很大的利益,但因為沒有彌新的監管制度,許多企業在生產發展中有時規范混亂,有時沒有規范可循,最終導致部分企業將所獲得的社會資源吞為己有,完全忽略了在其社會公益和慈善所承擔的義務。
(三)缺少法律層面的保障使本不完善的制度愈加脆弱
企業缺少法律層面的保障、法律意識淡薄、,懲罰措施過輕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下滑。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也在環境保護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導致了掠奪性的開發資源。高耗能、高排量、高污染企業得不到法律層面的有效監管和治理,一些企業就乘機鉆空子,無視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大肆開發和浪費自然資源,使資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有些環境污染重災區,地方政府雖已出臺相關管理和獎罰制度,但是因為沒有國家專門的規章制度和獎罰條例作后盾,導致對當地造成污染環境企業的處罰力度僅是隔靴搔癢,依然未能觸動企業的利益神經,更沒能打消企業的非法排污念頭、根除企業的掠源行動。有些食品加工企業違背公德、職業道德、生產仁德,生產加工出一批批沒有安全保障、質量保證、使用保險的飲食和日常必需品卻不會受到懲罰,昧著良心逍遙法外;更可怕的是相仿企業跟著棄守底線跟隨效仿。這些都是因為法律保障欠缺,監察不到位,法不責眾。所以,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國家應該急切研究出臺更加具體完備的法律保障體制,來管理和監督企業肩負起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督促企業采取切實可行性措施,大力改善生產職業道德,創新生產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必須嚴懲違法亂造,加大環保力度,發展綠色生產。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域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出路
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綜合分析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導致的種種現狀和問題的出現,我們應盡快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吸取舊教訓,學習新理論,總結現經驗。可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目標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動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準則作為企業責任意識的評判尺度,讓企業社會責任在新形勢、新要求、新目標的背景下完善自身體制,加快自身發展,提升自身價值。這是當前和今后企業應一直遵循的進步理念。而具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出路有以下幾點。
(一)將企業社會責任整合到自身發展戰略中
企業并不是單純實行企業社會責任,而是將其與企業發展戰略相結合。很多跨國公司都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納入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這些企業成立了可持續發展或公益與慈善相關部門,其每一個社會責任行為都與企業戰略息息相關。就企業競爭戰略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本身就是企業戰略的一部分,很多理論都闡釋了提升企業競爭能力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工具理論認為,企業在法律和倫理的框架下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增強競爭優勢,擴大銷售,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的戰略工具[5];競爭力大師波特也認為,企業從事公共事業的目標,從表面上看是為了博得更多的認同和社會影響,而實質上是專注于企業競爭力的增強;我國學者也認為,企業通過社會責任將有助于企業聲譽和企業形象的提升,有助于企業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的提升,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勞資關系,有助于提升企業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和效率[6]。因此,在企業發展總戰略以及分支戰略中摒棄舊式的、老套的競爭和發展觀念,在新潮流下樹立新的價值目標和行為準則,力爭讓企業自身發展效益更寬、更廣、更實的惠及到廣大人民群眾,有利于發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在企業發展全過程中的指導作用。要讓企業真正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大好背景下更好地打出“中國品牌”,更堅實地扛起反哺社會、回報社會的大旗,在新形勢下著力打造發展戰略清晰、社會責任明確、價值準則突顯的引領型企業。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凝結起來的一種文化氛圍,是企業員工普遍認同并自覺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通常表現為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品牌以及沿襲的傳統、習俗等等[7]。由此可見,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一種價值選擇的載體,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它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企業文化建設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獲得可持續發展。當前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企業文化主要應抓住以下關鍵點。首先,在企業精神文化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企業文化制度、文化行為和文化產品中,最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企業文化輸出的形式整合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最后,利用企業文化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所以,政府在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工作的同時,應大力倡導和鼓勵企業慈善捐贈活動并力求相關慈善獎項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作為消費者,應該本著責任消費的理念,優先購買負責任、品牌好的企業的產品,自覺抵制那些缺責任、品牌差的企業產品,讓各行企業在競爭優勝劣汰,這樣才能有效促進企業社會責任良性循環。
(三)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輸出到管理者和員工的監管機制中
首先是增進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對于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的價值認同度,其中包含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的外化過程,以及從理論形態向常識形態的內化過程兩方面。當前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環境下,企業更應該抓住契機履職先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端是作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端是作為常識形態的社會成員的意識與觀念[8]。企業可以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灌輸教育以及建立獎懲機制,進一步提高企業上下社會責任意識,比如,對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對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進行告誡和懲罰,最終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目標[9];通過宣傳感染制度規范和政策實施等,加強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完成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識、情感共鳴、心理轉化、情感調適、沉淀固化等5個階段,其結果將體現在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行為中,由于企業管理者對于企業擁有決策權[10]。企業要與時俱進,企業管理者首先要吐故納新,就得及時對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新舊觀念的摩擦進行疏通,對責任意識的淡化進行教育,對社會要求的欠缺進行培訓,最終將其輸出在企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上,達到讓企業社會責任更加順應社會和人們的發展需求。各企業之間也應該相互借鑒。補充完善自身社會責任的經驗,增強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責任意識,完善企業監管機制,達到責任當中擬監管,監管之下定責任,最終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向著更完善、更有實效、更能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