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霏
陳天灼,1985年生于北京,2010畢業于英國切爾西藝術設計學院,藝術碩士。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倫敦。作為新一代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跨越多種媒介,包括服裝、音樂、舞臺、派對、裝置等形式,作品大都以表現宗教題材、亞文化、流行文化、舞蹈等元素和符號為主,并極具個人趣味的創作風格。
除了作為一名藝術家之外,他在2013年與設計師上官合作的時裝系列,在2014年獲中國文化原創時尚獎。使得他被大眾所熟知,那些長著多只眼睛的藍色頭顱,多足爬蟲,萬字符等圖案,也讓人容易聯想起日本傳統文化,比如《百鬼夜行圖》里的視覺元素。到之后一起合作的2014秋冬倫敦時裝周,被認為是藝術和設計結合的成功模式之一,因而廣受贊譽。
目前,陳天灼的跨界合作多以舞臺、表演為主,之前在巴黎東京宮舉行的最新個人展覽與法國藝術家、造型師、舞者、音樂人、舞臺設計師團體House of Drama和中國藝術家、舞者北歐合作,展出他從未公開展覽過的作品,包括剛剛結束的在北京798長征空間帶來的新展“陳天灼:自在天”,時長2小時的舞臺表演,無論喜歡還是憎惡,絕大部分人都會對這些難以定義的作品過目不忘。
《時尚北京》:您之前與設計師,歌手的跨界合作,到近期的作品都是合作的形式,您如何理解跨界?
陳天灼:每次別人問到我跨界這個問題,其實我認為藝術家本身的這種創作,就應該是一個沒有界限的事情,比較自由的事情,在你預設好了界限的時候,你就已經劃分了什么是你本職的,什么不是你本職的,你能做到什么,你不能做到什么,那我其實覺得,在你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種阻力了。在你刨除界限概念的時候,比如說音樂,視覺的部分,服裝的部分,在它成為一體的時候,也談不上什么跨界了。這應該就是一個完整的作品,不存在什么跨界的問題。
《時尚北京》:那么這種合作的工作方式與藝術家獨立創作最明顯的區別是什么?
陳天灼:我個人而言這種合作的形式比較多,因為不是你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比如表演就涉及到演員,燈光師,調音師,做音樂的,其實我自己的身份更像是一個導演,掌控一個現場你想要的東西,不至于說現場很失控,對于獨立創作的藝術家,其實初衷也沒有什么不一樣,都是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把你自己所想要表達的事情呈現給觀眾。
《時尚北京》:在創作的同時,您會考慮大眾審美嗎?
陳天灼:大眾的審美眾口難調,不可能權衡大眾審美去創作,尤其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而言,如果太過于考慮這些,那么他在創作的時候就會受到干擾和限制。對于我的作品,你在看它的時候不管你是否看懂,我希望觀眾與作品主要是表達情緒上的一個參與,比如說里面的一些橋段,很嗨的部分或者是很傷感的部分,在氣氛烘托之下有身體或是精神上的起伏變化,你感覺到了,這就夠了。
《時尚北京》:平時有什么愛好嗎?
陳天灼:我平時很無聊的,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吧,其實對我來說,生活和工作是一體的,每天在醒著的時候都會思考,這是區分不開的。
《時尚北京》:關于創作接下來有什么想法?
陳天灼:嗯,剛做完展覽,現在還沒有什么具體的想法。可能還會繼續做表演吧,因為我現在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個了,因為它既融合了音樂,服裝,裝置,舞臺,表演,所有這些都是我感興趣的,我想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形式,把我所有想做的東西都融合在一起的形式。而且它是一個最直接的和觀眾面對面的表演形式,也是最容易讓人興奮的現場形式。計劃2月份可能會在印度街頭做兩三個人的表演,可能是一個時長比較久的表演,高強度的表演,不知道,還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