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坤耀
所謂無障礙閱讀,是指通過激發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氛圍,改善閱讀環境,搭建閱讀平臺,豐富閱讀課程,讓孩子“一本一本書地讀下去”,從而形成可持續閱讀生態的一種閱讀理念。這對于推進校園整體閱讀,提高閱讀成效,避免閱讀“形式化”和“功利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克服認識障礙,讓孩子重視閱讀
1. 學校要重視。清代大學士李光地在《家訓·喻兒》中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現如今,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不少學校設立了專門的閱覽室或圖書角,但仍存在著一些重形式、輕實踐的現象,如有的學校積極投入財力在硬件建設上,卻沒有引導孩子積極閱讀,設施的陳設成了面子工程。其實,這些現象背后是學校對閱讀的“偽重視”和形式化。學校重視閱讀,就應該從氛圍、硬件、制度、課程方面著力,將認識轉化為有效的行動,努力構建閱讀的樂園,引領師生熱愛閱讀、實踐閱讀。
2. 教師要重視。教師應把引導孩子熱愛閱讀作為應有之任。首先,教師自己要重視閱讀,樂于和孩子交流閱讀的感受和收獲。其次,教師要幫助、引導孩子選擇讀物。同時,教師要經常性地為孩子提供讀書交流、展示的平臺,還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點滴成長,把閱讀納入課程和評價體系,積極引導、激勵孩子主動閱讀。
3. 家庭要重視。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示范意義,父母熱愛閱讀,孩子自然也會愛上閱讀。因此,學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參與閱讀,如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閱讀沙龍、專題講座、家校共讀活動,幫助家長樹立閱讀意識。
二、克服硬件障礙,讓孩子有好書讀
1. 加大投入,提高藏書量。學校應根據《福建省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標準(修訂)》的要求配置圖書,將購置新書納入每學期的用款計劃,通過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推薦的形式定期更新圖書,不斷豐富學校的圖書種類,提高館藏圖書的數量和質量。
2. 創新形式,盤活圖書資源。通過開展同區域甚至跨區域的校際圖書互換、圖書捐贈,有效緩解學校特別是辦學規模較小、辦學經費不足的學校圖書少、舊等問題。對于城區、鎮區等條件較好的家庭,也可鼓勵孩子積極將家庭藏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從而盤活社會資源,提高圖書使用率。還可以積極爭取政府或社會公益機構幫助學校改善閱讀條件。
3. 簡化手續,暢通借閱通道。三年來,我縣中小學積極創新圖書分布形式,在校園公共活動場所、教室、走廊合理分布閱讀區域,把深藏在圖書館(室)中的圖書搬到教室圖書角、開放式書架上,極大地方便了孩子隨時隨地閱讀,真正做到“想讀就讀”。同時,通過提高圖書的“見光率”,增加孩子與圖書親密接觸的機會,有利于潛移默化培養孩子與圖書的親近感。但在增加供書節點的同時,還要對圖書的分布進行科學安排,如在低年級多放置一些拼音、彩繪讀本和故事性較強的圖書,中高年級則應側重有一定深度、成系列的書籍,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需求。
三、突破心理障礙,讓孩子喜歡閱讀
1. 讓孩子體會到“閱讀是神圣的”。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回放學回家后就拿一本從同學那借來的小人書津津有味地讀著。這時爸爸走過來對我說:“該去放牛了。”卻被在一旁的爺爺反駁:“沒看見孩子在看書嗎?我去放。”那一刻,我心里暖洋洋的:讀書真好!那是一種多么親切的感覺呀!這種感覺如果用現在的心境去體會,那就是“閱讀是神圣的”。如果要讓孩子感覺“閱讀是神圣的”,就要在閱讀氛圍營造上下功夫,如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親切的肢體動作,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美好的記憶,并激起孩子持久的閱讀興趣。
2. 讓孩子體會到“閱讀是輕松的”。有一所學校,在走廊里創設一個書吧,孩子們很是新奇,爭著搶著來看書。這時,有一位嚴厲的教師大聲喝道:“注意秩序,誰把書弄壞了要賠!”孩子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這種環境會留給孩子怎樣的閱讀體驗呢?其實,這時教師如果能夠轉變一下角色,也參與閱讀、享受閱讀,成為孩子們的閱讀伙伴,這樣的情境一定大不一樣。
3. 讓孩子體會到“閱讀是快樂的”。曾經聽一位母親說她的孩子在小學階段的閱讀量近1000萬字。我感到很驚訝,尤其這是一位來自農村的孩子!在與這位母親的交流中,得知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就特別呵護她的閱讀興趣,孩子的閱讀只要有點滴的進步,父母都由衷地贊賞她,從不把額外的要求強加給她,孩子完全是在一種寬松、自由的氛圍下快樂閱讀的。
四、克服平臺障礙,讓孩子學會閱讀
1. 搭建拓展性閱讀平臺。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善用教材,引導孩子通過圈畫、批注,欣賞、品味語言文字之美,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并積極鼓勵孩子把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去。如在教學主題單元時,可以有選擇地引導孩子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讓孩子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交流活動,使課外閱讀真正成為課內習得的實踐場。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逐漸達到葉圣陶所說的“使學生逐漸自求得之”的閱讀狀態。
2. 搭建個性化閱讀平臺。著名詩人臧克家非常推崇“以我為主”的讀書方法,他強調獨立思考地選擇書、鉆研書。當然,在義務教育階段,應以廣閱讀為主。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形成清晰的閱讀取向,但從小學中高年段開始,逐漸就會產生一定的閱讀偏好。因此,在組織讀書交流時,不僅要鼓勵孩子發表個性的感悟或體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審視的能力,還要盡量豐富交流題材,讓各種閱讀偏好的孩子都有交流分享的機會。
3. 搭建多樣化閱讀平臺。孩子學習閱讀方法,是在一次次閱讀活動參與中習得的。中小學,特別是小學要將活動作為推進閱讀的重要載體。如舉辦校園讀書節,開展“建設讀書型班級,做讀書型學生”等主題活動。通過搭建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平臺,促進孩子學會閱讀、主動閱讀。
五、克服課程障礙,讓孩子系統閱讀
1. 制定閱讀課程規劃。學校要成立閱讀課的校本課程開發機構,對本校閱讀課程的開發條件進行基本評估(學校文化、教師素質、學生興趣等),在此基礎上制定課程開發方案。課程方案應有課程目標、具體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資源的利用等內容,并從學校課程的整體性出發,使校本閱讀課程的開發具有課程意義和價值。
2. 開發閱讀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對于實施閱讀課程化非常重要,校本教材的開發要從本校實際出發,著眼于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和能力提升,要統籌、挖掘校內外閱讀資源,循序漸進組織實施。一是校本閱讀教材;二是班刊班報;三是主題閱讀課程。
3. 做好閱讀課程的實施與評價。首先,要上好閱讀課。教師可根據不同學段課外閱讀承載的目標任務,選擇不同的課型,如好書推薦課、閱讀方法指導課等,來確保閱讀課程的落實。其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閱讀評價的指向應是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對現行流行的“閱讀過級”“閱讀爭星”等評價內容有必要進行重新審視,應更多地去關注興趣、關注習慣、關注過程。
總之,學校推進校園無障礙閱讀,應著眼于構建閱讀生態,在興趣習慣培養上著力,努力創建系統化的閱讀體系,掃除當前校園中普遍存在的認識、硬件、心理、平臺、課程等方面的障礙,讓孩子“想讀書、有書讀、讀好書”,在閱讀中提升素養,在閱讀中豐實人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龍門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