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偉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現代教育要求運用新型的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工作,融現代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風格于教學活動中。數學作為一種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學科,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數學像是某種語言植根人們的思維中,在平常的使用中逐漸變為一種基本的思維技能。對于實際應用十分普遍的一門學科,數學的教學工作也應以貼近生活為一項指導,以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實現數學的高回報。就小學數學教學為例,簡要分析了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研究
數學的現實意義在于其應用價值,數學的應用范圍涉及大可到金融、建筑,小到各種形式的成本-利潤計算等。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智發展階段及生活經歷情況,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教學宜趨于簡單化、貼近生活,因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可以使教學工作更有成效地展開,也能在知識靈活生動傳授的同時使小學生對于社會生活及知識的生活化應用有更明晰地理解。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本身的學科特點是其對邏輯與推理的要求,重視理性思維,而小學生所處的心理和智力發育階段其思維特征以直觀理解為主,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效地解決這一矛盾。而生活化教學理念在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的探究中,可以通過增強數學知識的生活特性及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來有效調和這一矛盾,同時形式新穎的數學知識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引導學生領會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上給學生帶來一種成就感,這也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保持這種學習興趣創造了一種心理環境。
2.培養探究精神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和應用知識為目標,不僅要求教學工作要以生活為基礎和素材來源,更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巧妙地應用到具體的生活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難題”,即來自生活并回歸生活。教師通過這個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自發地認識到知識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生活規律,培養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和處理生活問題的實踐精神。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具體實施舉措
1.課前備課過程
教材是一種有組織有邏輯的展現知識的工具,如何以生活化的理念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知識,將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
備課過程需要對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有明確的理解,以此為基礎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安排,規劃每堂課、每周、每個月的教學進度。備課過程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選取典型且簡單易懂的生活實例來闡釋數學知識,逐步展開教學活動。備課過程需要對具體一堂課的展開形式、知識量、知識層次進行評估和限定,注意知識的聯系及深度的把握,讓一堂課由開始到高潮再到收尾科學有序地進行。
2.課堂授課過程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戰場,在課堂上如何把握授課方式、授課技巧,把握一堂課的節奏最直接地影響著教學成效地實現。
在課堂教學流程上可以進行如下設置,課程開始時先用簡單的生活情景描述知識點所包含的內容,如在行程問題中,可以以兩個同學同時由各自家中出發去少年宮,設置不同的速度組,讓學生思考并計算誰先到達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同探究該行程過程,并對每組不同的行程速度進行討論分析,總結行程過程“時間-速度-路程”的關系,由此引出這堂課的主體知識背景。而在課堂重點知識講授過程中要注意適時地穿插符合學生心智理解能力的生活實例,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宜,因為學生對于實際的生活現象的理解能力要好于書本的知識,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以詼諧、富有活力的語言進行授課,并加強課堂的互動過程,以師生間互問互答的形式實現教師與學生雙向的教學檢測,既讓學生即時說出心中所惑,又讓教師捕捉到學生對知識接受情況的訊息,以此來把握課堂教學的進度。
3.課后跟蹤鞏固
課堂教學雖然能使學生最大限度、集中高效地掌握知識,但不能保障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吸收。數學生活化需要教師重視小學生課后的學習過程,無論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掌握程度如何,課后的拓展鞏固都會對提升學生知識理解程度有所幫助。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操作與計算兼具的課后探究作業,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認識知識的存在形式,以及嘗試用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拓展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實現完成教學任務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獲得提升的雙重保障,既符合當前國家教育改革形勢,教學理念變革的要求,更符合國家對于創新型人才,多面化發展人才的要求,因此要不斷探究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力求為當前小學生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提供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梁紹玲.淺談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3).
[2]張艷麗.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2(20).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