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慶
摘 要: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解決“教什么”,而是解決學生“怎樣學”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學法指導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只有學生學會了“怎樣學”,他們才能獨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關鍵詞:學法指導;學會觀察;學會閱讀;學會方法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學習內容,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有機統一,凸出教學中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際,做了如下總結,以作參考。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學生學習知識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而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生物學科知識的直觀性很強,除了上課時提供模型、掛圖、標本、實物、視頻等豐富的學習材料外,還應指導學生在課下多接觸大自然和動、植物,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例如,可以指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參觀植物園、動物園,觀看《動物世界》和《探索·發現》等電視節目,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搜索,拓寬自己觀察的視野。
在觀察時,應該為學生指出觀察內容、步驟和方法。明確觀察內容就是要讓學生知道觀察什么,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觀察得出結論或驗證一些結論。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覺沒有意識性,而且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應該充分運用心理學中的注意規律,讓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觀察時一般采用由整體到部分,由上到下,從前到后,由表及里的步驟進行觀察。觀察可采用全面觀察、對比觀察和重點觀察等方法。全面觀察要求全方位進行,觀察要細致、認真。對比觀察即通過對兩個相似事物的觀察比較尋找異同,如“觀察種子的結構”時應重點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重點觀察就是指對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進行特定、深入地觀察。
二、指導學生學會閱讀
閱讀是學生獲得學科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閱讀時讓學生做到眼到、口到、腦到和手到。具體如何做呢?比如,閱讀中對一些概念和規律等可以默讀并用筆寫寫畫畫;對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修飾詞或限定詞可圈起來;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文字可反復誦讀,以便理解其中的意思;對不能理解的詞句要加上問號。這樣一來,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此外,還應該指導學生重視對圖表的閱讀理解,明其意,會其質。
三、指導學生學會知識歸納
在教師講完新課或進行階段性復習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知識提煉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的整合提升,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非常重要。常用的方法有分類法、比較法、歸納總結法和關聯法等。
1.分類法
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有關知識進行科學分類,分類隨知識內容而有所不同,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類。例如“動物的主要類群”一章,先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分成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然后再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排列,列舉各類動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見動物,這樣本章的知識網絡就會一目了然。
2.比較法
比較法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常用和最好用的方法,在教學中應強化這樣的方法訓練讓學生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時可以求同,即找出事物之間相同點,例如,通過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比較,可以知道它們都可以用種子繁殖后代,屬于種子植物;也可以求異法,即找出不同點,例如,通過對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比較,找出兩者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大腦皮層的參與。
3.歸納總結法
歸納總結法是學生在綜合學習的基礎上,對現有進行整合、歸納、概括,形成知識點或知識體系的過程。在山東省泰安市2013年初中生物學業水平測試中有這樣一道題:動物的運動器官有許多共同的結構特征。如:(1)鳥類多具有發達的肌肉,能為運動提供動力;(2)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著結構,如,昆蟲體表的外骨骼,鳥類的龍骨突,人體四肢的骨骼;(3)具有便于靈活運動的分支和節點,如,蝗蟲的足分節及人的四肢有許多關節。此題就運用了歸納總結法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4.關聯法
生物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生物體各結構之間,結構與功能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從中尋找他們之間的聯系,體會結構與功能、生物與環境的相適應。比如,人體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之間以循環系統為紐帶,維持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從而相互關聯。
學無定法。教學中,我們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展開學法指導,追求學生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力求讓學生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那些少數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更要雙管齊下,既要有學法指導還要培養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激發他們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引導他們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昌貴.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