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定
摘 要: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之中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的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承擔著導育的重任。從歷史教學中導育的目標任務、方法措施及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談論中學歷史課堂中的導育教學。
關鍵詞:歷史課堂;導育教學;教師素質
中學歷史課堂中的導育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充分挖掘教材中人和事的育人因素,恰當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從而讓學生在認識歷史、認識社會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在一些地區興起的校園德育工作“全員育人導師制”中,要求學校全體教師都參與育人,都擔任導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個性發展等各個環節,無論課內課外任何環節都不放松對學生成長的教育和指導。基于這點,中學歷史教師也不例外。事實上,在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對學生歷史史實方面的記憶和積累,而忽視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方面的教育,導致學生在高壓力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思路狹窄,缺乏思考、領悟和借鑒。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歷史課堂的育人作用甚至是育人優勢,要求教師強化并承擔好育人導師這一重要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成長。
一、歷史課堂教學中導育的目標任務
學校德育的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中學學科教學中,歷史學科因其內容中含有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素材,使其能在中學德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都有明確的闡述。中學歷史課教學中,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中學歷史課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要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國家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要引導學生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要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要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二、歷史課堂教學中導育的方法措施
要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導育的實效性,既不能按傳統方式的“單向輸入”一言堂,也不能不求實效的“海闊天空”亂言堂。必須要緊扣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性塑造需求,必須要根據學校和班級學生的實際,不斷改進教育方式,找準導育點,探究既符合學生認知實際,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的導育路徑。
1.找準適于滲透的導育點
有心的歷史學科教師不難發現,每一節歷史課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即德育教育導育點,甚至一節歷史課中可能有幾個導育點。就整套中學歷史教材而言,無不在揭示其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認知和真實社會認知。就具體的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有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有英雄主義的,有自強不息的,有中華傳統美德的,有引以為戒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包拯斷案,萬斯同閉門苦讀,林則徐對聯立志,文天祥少年正氣,匡衡鑿壁偷光,勾踐臥薪嘗膽;夸父的執著,岳飛的忠誠,諸葛亮的智慧,不勝枚舉。但并不是所有的導育點都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并不是所有的導育點都適合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教師判定某導育點的導育價值,是否實施導育,還要結合學生認知實際,結合社會現實與發展實際判定,這一導育點要是正能量的,要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的,更要是學生普遍能理解領悟的,能化為學生內在動力的。找導育點包含兩方面,一是用當堂歷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歷史事實引導學生感知、領悟,讓歷史照進現實,讓歷史規律聯系未來發展;二是針對要實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引用恰當的某一項或某一系列相應的歷史事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事實豐富說教,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講究一定的技巧與方法
不同的導育點以及不同的導育對象,選擇的方法也會隨之不同。同樣的導育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達到的效果也會不一樣。大體來講,導育方法有以下幾種:(1)正面誘導。教師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或存亡之秋,或勇敢智慧,或奮發圖強。(2)情感熏陶。教學中,教師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如,在學習中國的抗日戰爭時,“731”部隊、細菌戰、毒氣戰、南京大屠殺等大量歷史事實,再結合一些經典的、學生印象深刻的抗戰影視,既感受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又認識到中華人民的同仇敵愾,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3)直觀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地豐富的德育資源“活教材”,如,會澤的擴紅基地、銅商文化、會館文化都是現成的、豐富的導育教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圖表、影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印象,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接受教育。(4)比較甄別。在歷史教學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學生鑒別歷史人物、事件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對歷史人物特別是有爭議的人物、反面人物,要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認知,以美為鏡,以丑為戒。(5)現實對接。教師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歷史發展對今天的影響以及對人性的影響入手,深刻理解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以及受到的啟示,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比如,把近代中國對外開放通商口岸和現代對外開放進行比較,介紹優秀歷史人物的少年立志時聯想當代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由歷史上中外發生的社會變革聯系當今中國面臨的社會、政治、經濟改革思考。當然,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情境采取靈活機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認為教師選擇何種導育方式應綜合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學生接受,學生乏味、抵觸、反感的導育方法寧可不用;二是切合導育內容實際,師生便于操作,學生便于掌握;三是符合高效課堂教學要求,節約課堂教學時間,適當向課外拓展;四是達到思想領悟與歷史知識積累相輔相成,導育過程中的歷史知識積累會讓學生更感興趣,記得更牢,理解得更透徹、更全面,豐富的歷史知識積累讓學生對社會、人性具備更全面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3.營造民主和諧、樂學善教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創設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為教師順利進行導育教學創造積極的條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探究知識,使知識、能力、情感、思維等不斷增益,取得良好的導育效果。在導育教學時,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課堂氣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都影響著課堂教學氣氛。一要巧設導語,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二要民主平等,師生互動,教師在思想上平等對待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認知主體和教學活動主體;三要引導學生自主認知,學會思辨,激活學生思辨的火花;四要熏陶感染,情景交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情境中動情,在情境中共鳴。當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包含的不僅僅是以上內容,還有倫理、心理、情感等。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和總結,還要因人而異、因勢利導。
三、教師素質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導育的關鍵
教師是社會的委托者,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響,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一定領域的人才,教師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要實現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導育目的,少不了教師的啟迪、引領。而且,教師專業素質、職業道德、課堂駕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導育效果,決定著教育質量。
1.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導師
一要有心,歷史教師對導育教學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要視學生健康成長為己任。一個合格的導師,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人對事的態度、行為習慣和理想追求,把學生的個性成長看得比學習進步更重要。一個合格的導師要能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學生如果只是知識不達標,影響的是一個階段一個領域,如果思想品德出問題有缺陷,影響的將會是他的一生。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導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一個師德高尚,對世界觀、價值觀有正確認識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職業道德不稱職的“導師”要么對學生不負責任、漠不關心、聽之任之,要么讓學生混淆視聽,把學生帶入歧途。
2.歷史教師必須業務素質過硬
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教師要對中學所有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熟悉和把握,審視歷史教材內容中深藏的哲理,抓住教材中的經典歷史人物進行分析,抓住教材中的經典歷史事實深層次挖掘其育人因素。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歷史教師要善于統籌歷史事件、社會現實和發展形勢、學生認知特點、學生個性差異等因素,圍繞導育目標,運用討論、探究、情景劇導演、社會實踐等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導育方式,實現導育目標。歷史教師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中學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從全方位思考問題,教會學生成熟的、穩重的思考方式。中學歷史學科的學習分為歷史史實、經濟歷史、政治歷史和世界歷史四個板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從更高層次分析,讓學生體會每個板塊從整體上要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3.歷史教師始終保持良好教態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都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教師的教態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課堂效果。當教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學生上課的情緒,且有先入為主的效果。教師要及時調整好心態和精神面貌,用端莊、親和、自然、精神的教態面對學生。教師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教師要多給學生肯定、鼓勵的目光,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
總之,應各級各類學校“全員育人導師制”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義不容辭地承擔著“導師”角色,自覺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豐富的歷史人物、事件以及歷史發展線索,明確導育的目標任務,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給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韋秀鸞.農村中學開展思想品德活動課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5(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