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池
摘 要:教育體制改革要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結合現成的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說明了培養思維能力的優點,然后提出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的策略,達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思維能力;策略
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語文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而教師只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增強創新意識的基礎。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在課堂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作用,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教授學生學習語文的具體方法,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在實踐過程中活躍自己的思維。
一、明確課堂目標,制訂思維培養的方案
首先,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中思維能力所要達到的目標。比如,讓學生對文章的結尾進行補充和延伸都屬于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作充分的引導和點撥。其次,根據各部分知識或培養思維能力的任務,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材內容的重難點,在課堂教學進度正常進行的過程中,選擇正確高效的教學方法,恰當把握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時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應變性。
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我鼓勵學生站起來描述春天的自然景象,也讓學生嘗試采用課文中的擬人寫作手法形容和描述,使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掌握這種修辭手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培養和鍛煉了想象思維能力。
二、營造教學環境,開展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
只有在思維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認識的深入是離不開實踐的。思維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營造必要的教學環境。教師要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種融洽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會無拘無束地參與各種思維活動。要堅持平等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參加各種思維活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要盡量鼓勵和支持,問題是探究的先導,只有鼓勵學生提問,學生才能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創設良好的問題教學環境是必要的。
三、結合語文教材,教授思維方法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落實好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獲取思維方法。觀察是引發學生思維活動的源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時間較長的知覺行為,在語文思維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大多數文學作品都是在作者細微的觀察中完成的。教師在進行這類課文的教學時,需要重點分析研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觀察法,并學會運用觀察法。
四、通過情景創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創設適當的情景,如可以在講臺前讓學生模擬課文中的經典對話,讓學生在對話表演的過程中活躍自己的思維,領會文中各種角色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性格特點。
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我在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之后,讓學生情景再現教材內容,飾演文章中不同的角色并進行對話表演,同時,我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問題的深度,讓學生深度思考,最后作問題的總結。通過這種問題深度的拓展,引導學生在角色飾演的過程中展開聯想,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在今后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自覺地嘗試思考和探究。
五、巧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如在課前的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本課內容有關的音視頻,引發學生深思,加深對新課內容的理解。
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在課程內容講述之前,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這個故事的動畫視頻,學生被這段教學素材所吸引,展開豐富的聯想,我在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解時,學生能夠欣然接受新的知識,這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好地體會故事的中心思想。通過巧用多媒體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分析和理解課文中心思想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為目的,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并且做到授之以漁,教會學生不同的思維方法,通過情境的創設和思維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學的目的不是純粹的知識灌輸,而是努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這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必要環節,它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胡瑋瑋.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金志華.培養初中語文教學想象思維能力[J].課外語文:2014(24).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