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箭峰
摘 要:初中科學教育在學科內容上雖然較為簡單,但是在進行學科的教育時能夠實現對學生課程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通過對浙教版初中科學教育課程進行研究,對于圖文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為初中課堂的科學教育提供方法借鑒。
關鍵詞:初中課堂;科學教育;圖文教學
新課改重在改變當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淘汰傳統教育中落后單調的學習方式。新課改更加看重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圖文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由于國家對于科學探究的高度重視,使得科學教育也列入了當前中學教育的課程目標以及具體內容之中,并且成為必須要開展的教育教學內容。現今的初中科學教育,依托于圖文教學的方式,使得學生雖然在課堂內部,但是對于科學實驗乃至當今前沿的科學研究都可以展開討論和想象,借助科學本身的魅力,使學生對于科學學習充滿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一、當前國內初中科學教育現狀
1.初中學校與教師在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現狀
在傳統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中,學校與教師對于科學教育并未有足夠的重視,對于學生的科學教育更多的是課本知識的傳授,使得學生更習慣于聽從教師直接給出的現成結論以及答案,而對于結論的依據以及答案的來源缺乏應有的思考,一方面不利于對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課程的枯燥無味,學生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科學教育的課堂學習中。在習題上,教師通過對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堂以及課后習題的方式,過度強化學生的練習與測試,而這些練習和測試通常是圍繞一個方面進行的,并且其答案只用一個確定標準,其思維模式也只有一種類型,因而這種思維上的封閉教學方式,其結果也必然會導致學生對于教師所給出的一切結論和說法從不質疑,喪失了對于學生懷疑精神的培養,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模式。
2.初中生關于科學教育課程的學習現狀
在學生方面,由于科學教育這門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并且科學現象也普遍存在于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當中,然而由于教師在課堂上過度專注于對課本內容的傳授,對于身邊的科學現象并未引導學生發現和思考,因此,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并未有切實的體會。同時,由于每個人的天性不同,難免會有部分學生由于其自卑心理,加之對于教師和同學的緊張心理,生怕自己無法提出正確的問題或者是對于問題的回答同教師給出的所謂的“正確答案”不一致,而引起教師對自己的輕視,害怕同學取笑自己,因而對于一些科學疑問不敢提出,對于教師的課堂提問也不敢盡心回答。同時,也存在部分學生本身的學科基礎較差,思維能力相較其他學生而言較弱,因此無法提出有新意和深度的問題。多數初中學生對于書面的知識很難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對于科學現象也缺乏較為直觀的感受,因而缺乏學習和思考的熱情,對于問題只是抱著一種老師會給出正確答案的態度,失去了對科學的質疑與思考。
二、科學教育中圖文教學的意義
1.圖文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
通過圖文教學的圖片,可以使學生在對周圍的科學現象產生好奇的同時,抱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這項活動其本身應當是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并得出自己結論的一種實踐體驗,在這期間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圖文教育加深學生對于科學現象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當學生在遇到科學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回想圖片帶來的印象,完成對于科學概念的理解以及科學問題的解答。通過將圖文教育設計為能夠讓學生對于圖片中的現象提出相應的科學問題,對于這些科學問題能夠借助圖片所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加以解決,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實現對課堂效率的有效提高。
2.圖文教學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
教師和學校為了提高所謂的教學質量往往會強調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死記硬背,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并未起到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作用,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經歷較少,使得其本身對于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而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則能夠強化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認知能力,通過各種各樣的科學圖片,使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將課堂教學中的科學原理與實際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緊密結合,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同時,由于初中生本身的想象力比較豐富,能夠將圖片中的內容進行聯想和想象,因此相較于單純的語言文字而言,圖片往往更能夠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由于受課堂環境以及圖片信息的影響,學生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也基本與科學教學相關,隨著學生對于圖片的理解逐步加深,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也將得到相應的培養。
3.圖文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
初中的科學教育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然而受教學場地和教學時間的限制,無法做到有效的科學實踐,而通過圖片教學的互動性則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共享。圖片教學本身來源于生活,因而使得教學更加貼近真實的生活環境,對于生活周邊的現象做到充分利用,同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對于圖片中的現象以及所涉及的科學原理進行思考、交流和討論。由于學生本身存在個性化差異,因而導致學生在對待同一圖片時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而通過課堂交流則可以讓學生提出對圖片的不同看法并獲得同學和教師的認可與尊重,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學生的想法被教師和同學認可的時候,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因而對于課堂知識也能夠做出正確的提問,對于書中不懂的地方也能主動地向教師尋求幫助,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三、初中科學教育中圖文教學方式的實際應用
圖片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極具趣味性的學習資料,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導學生對事物的觀察以及思考,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圖片中所提供的信息,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教育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將課堂中所學的科學知識原理同圖片文字相結合,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初中科學教育的圖文教學需要做到將課本知識與課外圖片相結合,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必須要在課本的基礎上加強學生課外知識的拓展,使學生能夠借助圖片得到思維上的啟發。在這里以浙教版課程為例,闡述圖文教學在初中科學教育中的實際運用。
1.通過圖片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日常的教學任務安排中,通過圖文教育,教會學生將課堂知識同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課堂教育方式的創新,提高學生對科學教育課程的學習興趣。以浙教版的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中的地球與宇宙這一章節為例,借助多媒體技術,搜集整理書中關于地球、太陽、月球以及太陽系等概念的圖片,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這些概念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對于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知識卻未能有一定的理解,而通過圖片教學,展示太陽的圖片,可以使學生對于太陽的形狀、質量、體積以及溫度等等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生明白太陽是一顆恒星。而關于月食和日食等自然現象,由于其出現需要有一定的客觀條件,學生很難有機會觀察和體驗,這時可以借助相關的圖片,使學生明白什么是月食,什么是日食,并且可以通過日食月食的模擬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其發生的原理,從而使學生將之前所學的地球自轉,地球的繞日運動以及月球圍繞地球的運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借助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于科學教育課程的興趣,學生在生活中對于日升月落的現象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對于生活中的其他科學現象也能夠用科學的眼光和角度思考和理解。通過這種日積月累的圖片教學,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2.以圖文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效率
初中科學教育的課程不僅涉及宏觀領域,對于微觀物質的概念也有一定的涉及,而初中生對于微觀事物缺乏應有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影響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和效率,通過圖片則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微觀原理,提高學生在微觀領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升課堂效率。例如,在浙教版科學教育八年級下冊的第二章中,關于微粒的模型與符號的教學,如果單從文字角度難以使學生對于微觀粒子有全面正確的理解,而如果通過圖文教學的方式,則可以將微觀中的分子、原子簡單明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通過圖片的介紹,對其有直觀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在今后涉及相關學習或者其他元素特性時,能夠做到前后知識點的串聯。而且利用圖文教學方式時,可以通過圖片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思維引導,通過對微觀物質的結構及其原理進行思考和分析,使學生能夠在思維模式上有所突破,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科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更需要借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將圖文教學應用于初中的科學教育實踐中,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課程學習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君.如何在初中科學教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發散思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162.
[2]趙忠信.初中科學教學中科學探究的實踐研究[J].成功:教育,2012(18):208-211.
[3]郭俊.初中教學中學生科學課程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4):44.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