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法
2006年暑假在家,門鈴突然響起來。開門看見一個帥氣的小伙子站在門前,不認識問:“你找誰?”“老師,您不認識我了,我是少坤。”送走他后,我不由得想起那一年。
199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直沒有擔任過班主任。2000年12月,學校領導突然找到我,讓我做班主任。當時我的頭就大了,這是整個年級把所有的不學習、調皮搗亂的學生集中的一個班。同事都勸我不要接,可是我慎重考慮后,決定接班來考驗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好。
通過上網查詢,請教老教師了解后進生的形成:由于學生的自身發展的不平衡性,學生總會在某階段、某些方面表現出發展水平的差異。學校、家庭、教師對他們失去信心,他們也就破罐子破摔,所以就形成了“后進生”。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呢?
一、為學生營建健康成長的環境
學校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在學校里,班集體又是生活的中心場所。因此,建立一個團結、友愛、進步的班集體和真誠無私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有可能消除后進生的對立心理,改變他們后進的狀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團結友愛的班集體對他們的轉化作用是班主任不能代替的。況且,一個好的班風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后進生的一些不良習慣會在集體中得到限制,不由自主有所收斂,時間久了就會改正過來。
要在后進生的轉化上見成效,首先要在班集體的建設上下功夫。我積極參與其中,指導學生進行班委建設,學生自己選出有威望的學生擔任班委,并制訂好班規。在這樣一個集體里,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都受到尊重與愛護,都得到溫暖與關心,而不是出于被監督、被歧視的地位。這樣才能促進后進生在投向集體懷抱的過程中,修正自己,和舊我決裂。
在教育環境的建設中,難點在于家庭教育。我不是一直呆在學校,而是走出校門,進入學生家中,與家長進行深層次的溝通,找出學生的優缺點。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切斷后進生與社會不良影響的聯系,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相對健康成長的
環境。
二、要把真誠的愛給予學生
尊重他們的人格,關心他們的思想和學習,培養師生間深厚的感情。愛,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是教育成功的秘訣,是教師必備的修養。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和尊重是啟迪學生心靈的鑰匙。只有對學生以誠相待,尊重、信任他們,和學生打成一片,真正達到師生心心相印,他們的心靈之窗才能打開,教育才能奏效。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后進生之所以不好,固然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或智力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學生對教師、對學業失去了感情和興趣造成的。不少教師特別喜歡優等生,而對后進生漠然置之,甚至鄙棄、挖苦,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挫傷了他們的上進心,導致他們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對教師沒有了感情,喪失了學習興趣,以至完全放棄了學習,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教師需要擁有耐心、細心、恒心,放下身段多方開導,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增進師生情誼,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個人所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教師都應盡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喜愛這門學科。興趣是成功的前提。
分析后進生之所以后進的原因,多數人是從對學習缺乏興趣開始的。由于他們對事物分析辨別能力差,于是在行動上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又由于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過剩精力得不到正常利用,難免節外生枝。因此,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一定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再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這樣做也會加重教師的負擔,不過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取得成效。
為了讓每個后進生抬起頭來走路,找到自己的特長(如體育、文藝、繪畫、書法等),我與每一位學生都進行細致的談話,幫他們找出自己的優缺點及出路。這不僅使他們大大增強學好文化課的信心,也增強他們做人的信心。
一年的時間,不斷學習、探索,磕磕碰碰走過,比較欣慰的是,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他們在學校運動會獲得第一名、衛生總評第一名;體育生走進重點高中二人、中專五人,普通高中六人。
總之,后進生的后進狀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門科學,幫助后進生進步也并非一日之功,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教育行為,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反復抓,抓反復。急躁、粗暴、冷漠、厭棄是永遠無法發現孩子們心中的“鎖簧”的。只要教師用愛心去撫慰后進生的心靈,潛心事業,無私奉獻,他們就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孟昭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后進生”改造方法淺談[J].中國培訓,2015(6).
[2]張旗.淺談轉化后進生的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5(5):142.
[3]包淑娟.淺談轉化后進生工作[J].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4(24):50.
[4]呂鳳嬌.后進生轉化之學校教育對策[J].亞太教育,2015(7):261.
編輯 丁可楣